一直不明白,和服中背後那個小包袱,究竟有何作用?藝妓裝身過程嚴謹、莊重,一絲不苟。名貴絢麗的華衣每超過百萬圓,從頭到腳,從裏到外,專人侍候,歷時甚久。色彩、圖案、配搭、品味,足可寫成一本厚書。
但,背後那個比書還厚的包袱,又有甚麼內涵?——裏頭是空的,這是一個結。我喜歡查根究柢。才知原來源自中國,真想不到了。
西元六世紀後,日本文化藝術飲食服飾都受唐朝影響,國家強盛,人家飄洋過海來學習模仿。當時朝廷頒佈《天寶服裝令》,對各級文武官員及其眷屬所穿着的禮服、朝服規律嚴格。平民百姓是不許繫衣帶的,它不僅是裝飾,也成了身份的象徵。質料手工十分講究,結法亦多姿多采。日本婦女仿唐式衣帶,初是前繫兩圈,後來用寬帶打蝴蝶結,垂紐帶。又演變成古式拱橋,腰際一個鼓狀的帶結(取名「御太鼓結」),非常好看,廣泛流傳。今天,這東西轉到她們的背後了,一點實用價值也沒有。
我們認為女性美在纖腰、細腰、小蠻腰。這個結,令女體僵硬挺直而累贅,把胸和腰扼殺。
美在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