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策略:<br>及早部署確保退休生活無憂

理財策略:
及早部署確保退休生活無憂

Richard今年40歲,是一間外資機構的高級管理人員,每月收入8萬元。他結婚十年,未有子女,雖然太太沒有工作,但他的收入要應付兩人的生活仍算充裕。不過,近期公司業務因經濟放緩而收縮,不善理財的Richard警覺到要及早為退休預作打算,所以現在忙於搜集資料,希望掌握一些部署退休計劃的概要。

成立退休計劃的目的,就是希望到退休之後,仍能在財政上自給自足。退休生活可以是十年、二十年甚或三十年,試想想,一個毫無收入的人要無憂地生活十年或二十年,會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因此,退休計劃宜早不宜遲,應趁年輕時盡早建立,以便利用較長的工作期作出部署,確保退休後的生活得到保障。
退休計劃的第一步,是要建立退休目標。影響退休目標有很多因素,以下的問題有助Richard更清楚自己現時的財政狀況及對未來生活的追求,以便通過完善的退休計劃,提高達致目標的可能性。
1.甚麼時候退休?
退休的年齡足以決定一個人剩餘的工作日子,也就是他能繼續累積財富的年期。「剩餘工作年期」與「依賴儲蓄生活年期」為反函數關係──一方減少則另一方增加,反之亦然。假設Richard公司的退休年齡為65歲,預期壽命為80歲,則Richard還有25年的累積資產期,以應付退休後15年的生活需要。但若Richard提早在60歲退休,他的累積資產年期將由25年減至20年,但退休的生活費就多加5年了。
2.退休後是否在原居地住?
退休前的居所通常選擇交通方便的地區,以遷就工作地點,但退休後多選擇環境較佳的地區,交通或是否接近城市,反而成為次要因素。這些地區的生活指數可能會較低。另外,退休者亦可能選擇搬近子女或親友聚居的地方。生活指數的改變,會影響日常的支出,這些都應該列入考慮範圍內。
3.累積資產是否足夠?
資產總值的多寡,是決定退休期的主要因素。若非已累積足夠的資產來應付退休生活的開支,切勿輕言退休。

4.健康狀況是否良好?
健康狀況良好者,可選擇居住的地點較多──他們可選擇一些醫療設備較次,但生活指數較便宜的地區居住;如果退休者健康欠佳,需要長期療養,他可能被迫住在醫療設備較佳的地區,而這些地區的生活指數可能比較高。另外,公司不再為退休員工提供醫療保障,退休者須自行負擔每年的醫療費用。大家不要忘記,這些費用會隨着年齡增長或健康狀況惡化而增加,成為退休人士的主要財政負擔。
5.是否須繼續負擔配偶的生活費用?
退休可能不是個人的問題,當你必須與配偶共同分享收入,退休就會變成一個家庭問題。當計算所需退休金時,目標應該是要足以應付兩個人的生活開支。
很多人誤解社會保障或強積金能完全解決個人退休問題,因此不考慮建立個人退休計劃。事實上,社會保障通常是指政府為有需要人士提供的有限度生活保障。這種保障提供的福利有限,亦可能受政府財政政策的影響。所以,如果退休者過度依賴社會保障生活,會面對很多不穩定的因素。
強積金無疑可為僱員累積一定的積蓄供退休之用,但以一般供款為薪金的10%計算,實在難以維持較長期的退休生活開支,及保證個人有合理的生活水平。要享受舒適無憂的退休生活,及早訂下退休計劃,仍是達成目標的不二法門。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
本文由滙豐供稿

本文資料不應被視為建議或推銷本文所述之任何投資產品及項目。投資附帶風險,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將來的表現。請參閱個別投資產品及項目的銷售說明書及資料概覽文件以便獲取有關資料。本公司並不保證本文內容是否完整,如對本文內容有任何疑問,請諮詢專業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