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市場一直質疑港交所(388)擁有上市審批及監管權,產生利益衝突,據悉該所正研究折衷方案,希望可保住有關權力。其中一個方案,是借鑒澳洲交易所,成立一家管理權完全獨立的附屬機構,負責上市科工作。有關方案仍需要與證監會磋商,希望在政府委任的檢討三層架構專家小組明年3月發表報告前有定案。
澳洲交易所與香港現行監管模式相似,都是由交易所負責監管上市公司,澳交所98年上市後同樣面對利益衝突問題,因此去年3月成立全資附屬公司,負責監察及評估澳交所的監管工作。由於香港證監會也扮演類似角色,故港交所只是參考澳交所模式。
據悉,港交所近日多次高調捍衞上市審批及監管權,主要認為港府有意改變現行監管模式,擔心失去監管權後會同時失去上市費收入。港府委任的檢討三層架構專家小組主席甘雅隆雖然來自澳洲,而澳交所監管模式類近香港,有市場人士揣測他會傾向維持香港監管現狀。不過,原來他是「反對派」,一直質疑由交易所監管上市公司的做法,較傾向交由獨立機構負責監管。
甘雅隆今年9月初出席泰國證監會的研討會時發表演講,道出他對交易所監管權的看法。曾任澳洲證監會主席的他說:「交易所未來的監管角色十分重要,但最好不要由交易所自己負責。」他指出,當交易所上市後,將變為以尋求利潤為基礎,若仍保留監管職能,一定會出現利益衝突的情況。
他說:「一個追求盈利的交易所很可能不會對客戶(上市公司)或用家(經紀)採取執法行動,因為他們正是其直接收入來源,同樣原因,若某種在該交易所上市的產品流通量愈高,交易所很可能傾向不將其停牌,因為這會嚴重影響交易徵費收入」。
甘雅隆認為,交易所擁有全面監管角色已變得很敏感及困難,保留這角色的壞處多於好處。「我強烈相信交易所不應保留自我監管角色,就算嘗試亦不應該。」
專家小組上月20日截止收取意見書,但發言人表示,仍會繼續聽取意見,初步暫訂甘雅隆每月來港開會,並同時會見有關團體代表。上月初他已作首輪諮詢,先後會見港交所行政總裁鄺其志及證監會主席沈聯濤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