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搏擊:董建華請不要做千古罪人

民主搏擊:董建華請不要做千古罪人

董建華自上任特首後,香港的民主發展不但停滯不前,更不斷倒退。他和前港督彭定康的最大分別是,彭在《基本法》的框架下,以不違反《基本法》條文為原則,大力推動民主發展。但董建華卻是在《基本法》的框架下,大力倒退民主,包括取消民選的市政局,在區議會加入委任議席,甚至要求人大釋法,實行「改寫」《基本法》。如今的二十三條立法更嚴重衝擊香港的成功基石:人權和法治。

香港民主發展網絡 黃偉豪

在中英為香港的民主步伐爭論不休時,彭定康曾因推出政改方案,而被中方稱為「千古罪人」。但這只是政治上的指摘,並非歷史評價。在政治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和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當彭定康以歐盟代表的身份訪問北京時,受到國家領導人的禮待,大家言談甚歡。以往所謂千古罪人的舊事,不足十年,已煙消雲散。

難逃歷史評價
但是,董建華將香港的民主倒行逆施,雖然暫時能逃避在政治上「千古罪人」的指摘,但卻未必逃得過最終的歷史評價。
董建華自上任以來,一直在政治上表現得極為保守。雖然在經濟上的表現仍然一無是處,但仍堅持以經濟,而非政治,作為其工作重點。在他的領導下,甚至連談論香港的民主發展,亦成為禁忌。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早在九九年的香港年報中提出要開始討論香港的政制發展,但董建華仍堅持到○四年才作公開諮詢。

忽視民主發展
董建華要為香港,以至中國負上歷史責任,因為他看不到民主對香港的繁榮和中國的富強的重要性。他不愛民主,是他的自由。但當民主對香港和中國均有利的時候,他不去推行,就是他作為行政長官的失職。諷刺的是,董建華還一向自視是極愛國愛港的人。
若董建華有遠見,有抱負和有國際視野的話,他便應知道在香港推行民主的歷史意義。民主正好能反映香港多元化社會的不同利益,正正針對目前少數人濫權自肥,甚至官商勾結的現象。
更重要的是,由始至終,管治香港最大的價值,並不止於香港本身,更包括了對國家的示範作用。這亦是鄧小平構思一國兩制的原意之一。中共的十六大,正帶出中國的貪污和權力交接的嚴重問題。民主制度下所提倡的權力制衡,正好解決以上的問題,有助國家穩定及進一步推動經濟改革。

破壞一國兩制
若香港在成為中國的一部份後,能夠成功推行民主,維持高度自治,對於兩岸和平統一,亦起了很大的示範作用,事實上,一國兩制本來就是為兩岸統一而構思出來的。可是,董建華長期窒礙香港的民主發展,把香港這個歷史性的「一國兩制」實驗,變成了台灣總統陳水扁的笑柄,反令香港成為兩岸和平統一的絆腳石。
董建華最終可能仍可以力排眾議,漠視全港大部份市民對民主的渴求,但即使民意可以被歪曲,可以被忽略,歷史的評價卻不能逃避。且看五十年後,歷史如何評定董建華今日的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