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自由之路 - 李怡

李怡專欄:自由之路 - 李怡

上星期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在世界中文報業年會致辭時說:(今天……我們)看到的報紙,卻陷入另一種危機,就是過份的市場化和庸俗化,個別報刊甚至違反新聞道德,為爭奪銷路,採取危害公德的報道方式。他說:「政府除了公正執行保護社會道德底線的法律之外,只能寄望報界人士的自律和自愛,不要讓新聞自由『死於安樂』。」
香港記者協會當晚發表聲明,說何局長的有關言論「語帶威脅」,現時「大部份傳媒均秉持新聞專業操守工作,若當局認為個別報刊採取了危害公德的報道手法,理應依法查辦,而非用泛指的方式,降低整體傳媒在市民心目中的形象。」
「讓新聞自由『死於安樂』」的說法,確實可圈可點。際此當局欲藉二十三條立法來扼殺新聞自由之際,市場化、庸俗化正是當局最好的藉口,可得到娛樂圈中人及相當多公眾道德上的認同,讓新聞自由「死」也「死」得甘心,故曰「死於安樂」。
當今傳媒無疑有很大影響力,各國政府都想利用傳媒。特區政府一直認為民望較低,並非施政失誤,而是沒有做好傳媒的公關工作。但當發覺即使努力去做傳媒的公關工作,仍得不到正面報道時,就改為「降低傳媒在市民心目中的形象」的辦法。上月《東周刊》裸照事件,唐英年局長和董伯都說「高度關注」,還說要「繼續跟進」。

十月份蓋洛普調查顯示港人對傳媒信心偏低,有信心的有百分之三十九,沒有信心的有百分之五十八,信心指數為負十九。特區政府目前沒有全部民選的立法機關對它制衡,唯一能制衡劣質施政的力量只有被西方稱為「第四權」的傳媒。特區政府民望雖低,但傳媒的「民望」亦低,董伯和部份高官難免心中竊喜。於是「死於安樂」的話也說出來了。
傳媒的市場化和庸俗化,不是香港社會的獨有現象,而是全球傳媒的趨勢。筆者作為從事傳媒工作四十多年的老從業員,對自己過去相當堅持的舊老價值的淪喪,當然不無感觸。但殘酷的事實,是科技進步、資訊快速、圖像化對公眾的強大吸引力,使小本經營、堅持理想的傳媒已失去生存空間。而大集團經營傳媒又必須有利可圖,或至少是可以收支平衡,才可以經營下去。因此,市場化和庸俗化幾乎是不可免的趨勢。另一殘酷事實是,儘管市民在民意調查中表示對傳媒的市場化和庸俗化不滿,但《東周刊》迅速賣光的現象,說明市民的「意見表態」和他們的「視聽選擇」並非同一取向。
怎樣看新聞自由的存活還是死亡呢?除了二十三條這把傳媒頭上的刀之外,在當今的情勢下,傳媒要生存,只有財政上獨立,如果財政不獨立,新聞就不獨立,就要受不同的政治勢力左右,或財團在廣告上的牽制。新聞要獨立,要讓新聞自由生存,順應社會的市場化和庸俗化似是無可奈何的選擇。而且兩廂比較,無論如何還是新聞獨立和新聞自由更為重要。
李怡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