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官僚資本主義來臨

高等教育官僚資本主義來臨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陸德泉

當李國章局長日前公布香港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未來發展的決定時,也同時宣告了學術官僚資本主義時代的來臨。

 

社會輿論對香港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未來發展的決定,跟宋達能高等教育檢討報告和大學合併的反應非常不同。社會輿論不但沒有甚麼質疑,反而差不多異口同聲的支持政府的決定,連最受影響的學界也不敢胡言亂語。


教育變得商品化
發言的倒是給政府擦擦鞋,希望在所謂的「競爭」中壓倒其他弱者,當個高級學術官僚,不用給人評核,反而評核他人,決定他人的薪酬以至學術生涯的生死。其他學術工作者不曉得是麻木了,還是給嚇得噤若寒蟬,不敢胡言亂語,怕秋後算帳,不但沒了工作,欠下的負資產也沒法埋單。
所謂的「政府決定」,一若二十三條,只是原則,不是具體的政策條文。表面上看似中性的高等教育目標,若從董建華新領導班子的新精英主義和官商勾結的管治方向去看,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就明顯不過了。本來不應是商品、不應是建立政績工具、不應是分化公民權利、不應是剝削學術勞工的高等教育制度,在政府吹噓的所謂全球化競爭和財赤的威嚇;建立世界第一流大學的慾望中,不得不把高等教育商品化、政績化,更剝奪其他公民的高等教育權利,把大學變成血汗工廠。
最重要的決定莫過於不再資助非本科學位課程,高等教育的機會愈來愈商品化。沒有應試能力就要付出高昂的學費來修讀那些沒有資助的副學士和其他非學位課程,沒有金錢的基層市民就不要妄想高等教育的機會。
政府口口聲聲說甚麼知識型社會,卻通過應試能力和經濟能力的新精英主義方式來剝奪一般民眾的高等教育權利,製造社會的高度分化。
相反,高等教育的資源卻用來建立政府好大喜功的世界超級大學的夢想。表面上決定沒有原來李國章局長迷戀的大學合併條文,卻表示要提高教資會的撥款能力來促成院校的角色分工及獎勵優秀表現,這明顯是政府要建立世界超級大學的伏筆。只要仔細的看,甚麼角色分工才是合理的分工;甚麼多元化才是多元化;甚麼表現才是優秀表現?是促進本地市民獲取知識,豐富人生和批評思維的高等教育機會;是符合資本家的職業培訓要求;還是配合李國章局長和董建華特首好大喜功的世界超級大學所定的條件?這一切還是讓我們放長雙眼來看。

缺乏教授治校制
大學教職員和公務員薪酬脫鈎問題本來不大,問題在於脫鈎的目的,美其名是賦予大學官僚更靈活的薪酬制度來管理教職員和吸引名牌教授來港,實際上是賦予大學官僚更專制的權力來控制學術勞工。
香港和海外其他大學最大的差別是香港缺乏民主的教授治校制度,權力集中在脫離研究和教學的官僚手中。大學自行制訂薪酬制度只會助長大學官僚的權力,欺壓和邊緣化年輕學術勞工的工作條件和權利。同時大學官僚必定維護一己的高薪,和以高薪來招聘一些明星學者來建立一己的政績。為了擦亮世界第一流大學的招牌,究竟明星學者能否帶動植根本土的學術發展已經不重要,香港的大學快要變成年輕學術勞工的血汗工廠也是值得的。
學術官僚資本主義帶來的商品化、政績化、階級分化,甚至血汗工廠真是香港市民需要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