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叔理財:出口難成復甦火車頭

陸叔理財:出口難成復甦火車頭

要刺激內部消費,並非單靠推高樓價或出口改善便可扭轉過來,最重要反而是如何恢復市民的消費信心。

上周政府公布,本港10月整體出口上升13%。數據似乎能為本地疲弱的經濟打下一口強心針,加上政府近期推出救樓市措施,市場普遍對本地經濟漸感樂觀。不過,在樂觀的背面,我們必須留意數據背後所隱藏的問題。
市場預期出口上升,可以帶動本地生產上升,最終可刺激本地的內部消費。從經濟學的理論而言,這種說法不無道理。但是,從實際情況而言,出口上升真的可以帶動本地內需嗎?我們必須了解誰才是出口轉強的得益者。若果認為本地出口有所增長,倒不如說本地「轉口」貿易較過往有所改善。當然,無論是出口或轉口向好,實質得益者會是一些工業家或貿易商人。這批人近年都將業務北移發展,他們透過出口賺到的利潤,很大程度上都會再投資在國內業務,或者在國內消費,最終的得益者未必是香港。況且,透過出口去刺激內需,當中的過程是非常間接及轉折,效果並非立竿見影。不過,在心理層面上,這個消息仍是利好的,起碼有助改善現時充斥的悲觀情緒。

中國經濟模式已變
另外,上述提及「轉口」貿易,其實背後還含有更重要的意義。過往轉口貿易是香港經濟增長的中流砥柱,而轉口貿易之暢旺,某程度上是受惠於中國以出口帶動經濟增長的策略。然而,觀乎近年中國的經濟策略,已逐漸由昔日倚重出口主導的經濟模式,轉向為吸引外來資金直接投資,而中國入世開放市場及其他國家不斷在國內設廠生產,便是最佳的例證了。
由此可見,香港出口的好與壞,不但受制於歐美地區經濟能否復甦,還要視乎國內的整體出口政策。所以,雖然出口數據有理想增長,但這個因素始終受制於外圍變化,即使數據向好,也不能成為帶動香港經濟復甦的火車頭。

經營成本仍然偏高
要令經濟增長,除了出口外,還要視乎政府開支、內部投資及內部消費等能否向上。現時政府面臨龐大財赤,這個因素短期內不會有任何改善。至於境內投資,香港經歷金融風暴後,經營成本已經不斷向下調,但相對區內其他經濟體系,成本仍然偏高。而且,有時候要吸引資金投資,除了成本外,還要視乎市場的增長潛力。以現時香港的投資環境,實在不足以吸引外來資金重投懷抱,因此,我們短期也不能寄望由投資來帶動復甦。至於刺激內部消費,並非單靠推高樓價或出口改善便可扭轉過來,最重要反而是如何恢復市民的消費信心。坦白說,即使短期樓市復甦或經濟增長數據理想,也難以大幅刺激內部需求,消費只會以循序漸進方式增長。因此,香港經濟在結構性轉型下,亦只有慢慢摸索出路。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