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賭波是投機非投資

理財智慧:賭波是投機非投資

香港打算在明年落實賭波規範化的建議,而暫時的建議草案,是由馬會負責有關賭波事宜。投注方面只會接受現金,不接受用信用卡下注。雖然有關建議尚未落實,但假設賭波規範化真的實行,估計每年可為庫房帶來數以億元計的稅收,而市民亦有一個合法的投注渠道。
如果撇除道德問題,賭波其實會是另外一個投機途徑。例如買賣股票之時,股價的變化只有三種可能──就是上升、不變或下跌。如果持有股票的長倉,那麼出現盈利的情況就是股價上升;而當股價不變或下跌之時,投資者便沒有利潤或甚至虧蝕。進一步來說,如果購入了股票認購期權的話,投資結果亦有三種可能──就是股價高於行使價而賺錢;股價等於或低於行使價,而期權又屆到期的話,投機者的最大的損失就是輸盡所付出的期權金。

隨時輸盡注碼
以上兩個例子的結果均可能有三種,但同樣地只有股價上升才有盈利,而股價不變或下跌便會虧蝕。不同之處是投資股票不會立刻全部虧本,但當期權到期而股價又低於行使價的時候,所投資的金額(亦即期權金)便全部化為烏有。所以投資期權的風險很大,有些人甚至認為它是賭博的一種。
賭波的情況亦與期權買賣一樣,有三種可能性,就是所買那隊球隊勝出、球賽和局或球隊輸波。如果所捧的球隊勝出的話便贏錢;相反,所捧的球隊打和或輸掉,投機者所捐失的便是所下的注碼。至於跑馬要從十多隻參賽馬匹之中估中勝出馬匹,難度會較高;但球賽的勝負結果只有三種,所以較易估中,此乃較易吸引市民下注的誘因。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