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板賭波「低思考」

拍板賭波「低思考」

基督教反對賭波合法化大聯盟副召集人 徐濟時牧師

經過幾年來幾代司長、局長倡議的賭波合法化,終由新設的問責局長「議而決、決而行」,「交波」給立法會議員,待決命運。坊間或覺反對團體太「激動」,其實這是由賭波政策的眾高官激起的,且不提他們對待反對聲音如何先有立場地漠視,最令人歎息的是他們「低思考、高信心」的質素。
何志平局長在電台中,答筆者有信心此「妙策」能夠打擊非法、不會助長賭風;我們卻認為不能打擊非法、只會助長賭風。何解?因為高官的思考出了問題,就是:理論上說得通不等於實際上行得通,閉門造車的妙策只會是下策。茲引用實質的數據(其中大多是政府委託的調查)證此策之劣。

吸納新丁加入賭波
去年理大的調查顯示,一旦賭波合法化,就會有超過一百萬人肯定或可能會賭波,今年中大的調查發現這類人士更升至二百多萬。然而,目前非法賭波的人只約十萬,世界盃高峯期也只是三十多萬。可見,合法化只會令二百萬目前不賭波的人士入門,當然這大批新丁多會先嘗試合法的賭波渠道。
理大調查亦發現成為病態賭徒的高危一族,不是坊間大力支持合法化的學者、議員、名嘴等中產人士(賭對他們乃娛樂、社交、減壓),而是低學歷月入約萬元的男士。按目前非法賭波投注中位數的一千元,再加上其他的賭注作預測,合法化將增加不少基層家庭「賭身家」的風險。
再者,哈佛的嗜癮研究中心指出青少年最易染上的癮是賭,是成年人的兩倍;此說符合本地六成半病態賭徒是十九歲前已沾賭的事實。賭波合法化只會是再開一條娛樂的「骯髒大道」,誘騙大量基層市民陷身淒風苦雨中。
無論政府及馬會對其「賭波競爭力」怎樣自圓其說,爭不到的是,合法的要抽稅、禁賒帳、禁信用卡下注;非法的不用交稅賠率高、投注又富彈性,肯定做到更具吸引力。
不少過來人表示,現時參與非法賭波人士多會繼續其非法途徑,合法渠道只會吸納上述二百萬新丁。當賭厭政府那一套,部份「想博一下」的新丁亦會轉向非法莊家,這從馬會去年收八百億元投注而外圍馬也收八百億元可見一斑;請不要忘記警方三十年來打擊外圍馬的成績也落得如斯下場,難道打壓外圍波就有聲有色嗎?

合法只會坐大非法
當賭波人口因合法化而增加十倍以上,餅仔變大,大家着數。到時,政府以多獲賭稅行善來塞住市民的口,外圍亦因賭注大增「仍可吃桌上掉下來的碎渣兒」而不會萎縮,非法就可長期寄生在合法之下了。
眾所周知,對付罪惡向來以打擊為上策,如今竟妥協出一個「以賭制賭」的下策,祈盼立法會諸議員,不要單從自身專業、選票或利益角度看問題,乃要從更全面、更深入的思考來衡量賭波法例的得失,免得賭禁一開,一發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