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對弈:大學改革只為合併? - 王岸然

政法對弈:大學改革只為合併? - 王岸然

政府終於公布接納宋達能勳爵所撰寫的《香港高等教育》檢討報告書,對八間大學的運作作出一些基本改變的建議。作為教員之一的筆者最關心不是脫鈎問題,雖然這方面也有很多意見。筆者覺得最敏感的地方,是要求各院校將同類課程在兩年後統一,說是方便學生帶學分轉校,但筆者以為背後最大的「陽謀」,是令到各大學的課程架構趨同,成為同一模式之後,進一步要求院校合併就容易得多,這亦符合念念不忘要在香港搞一間超級大學的李國章的夢想。

容許學生到別的院校選修一些學分,令校與校之間師生有所交流,絕對是一件好事,但筆者認為其理念,是交流是不是讓學生在短短三年時間之中轉換學校,因為這會破壞學生與學系之間的關係及歸屬感,院校亦無從建立自己的特色及傳統。學科統一化之後,教師不能為層層的品質審查制度服務,學生為爭取高分而讀書,方便自己轉校,特別在較弱名氣的院校為然。

迫使學生努力走位
可以想像,除了排頭位的兩大以外,一年級的大學生不是着意如何發展自己的大學生活,而是努力走位,選擇最能令自己得到高分的學科,一年級的學習心態與高考無大分別,是為爭入頂級名校的最後可能而努力,學生活動亦不投入參與,因為不知道明年還是不是紅磚人、浸大人、嶺南人或是城大人。
大學生第一年為爭轉校而忙,第二年為搵工而愁,還可不可以利用人生之中最珍貴的大學生活發展自我、思考人生、關心社會?當大學生活只是流水而過,又如何建立歸屬感及感情?算筆者守舊,跟不上世界潮流,我總不以為大學只是為社會培養人力資源的知識工廠。

難對大學有歸屬感
現時大學三年的課程,教的東西很多,基礎知識的要求愈來愈寬,基礎學科早已套餐化,對於一些小學系而言,學生到同校其他學系選修副科,一樣可以滿足要求,畢竟學士學位只是基礎課程,而名校的師資分別早已不大,反而新進的學院因為沒有了一批終身制的「死木」(DeadWood),教師更有衝勁,學生以為到名校就可以見到名師,最終只會換來「不外如是」的經驗。
筆者另一對李國章失望的地方是對副學士的發展與大學三年改為四年這一長遠(其實也是迫在眼前急待解決)目標為何全無方向?○五到○六年始增加區區一千個二、三年級的學位,副學士畢業生全無前途,是否等同被騙?特首希望六成青年人能讀大學,難道又是另一次假大空?說了就算數?
若然筆者兩年前的理解沒有錯誤,大學改為四年制之後,就可以與副學士的兩年制銜接,大學之間一、二年級較為普及的科目互相承認學分,亦可以令到學生有轉校(在第三、四年)的機會,更可以在第三、四年級選擇到外國進修,這是一個整體的構想,這是否又沒有了?為何政府的教育規劃不是「朝令夕改」,就是「斬件上枱」;李國章上場之後,念念不忘的只是要迫大學合併,發好大喜功的夢,其他的發展就全無方向!

建議結束大學白象
筆者建議最直接及徹底的改革,就是完全結束香港這八隻華而不實的大學白象,將資源與學額外判給國內的重點大學,敢說以同一資源,定可為香港的六成年輕人,提供優質的大學教育!
王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