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星期,我為列支敦士登銀行(LGTBank)主持一個經濟研討會,與會的專家包括華克博士(Dr.JimWalker)和梁兆基先生。華克是里昂證券首席經濟師,並已連續第9年當選亞洲最佳經濟師;梁兆基是滙豐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各位對他一定不會感到陌生。這幾位經濟師的意見很值得關注,因為他們所代表的都是大機構,而且過去幾年他們所發表的高論都相當中肯。
華克對歐洲經濟和歐元看得頗淡,對美國則稍為看好一些,對亞洲就看得非常樂觀了。他甚至對港股發表了一些很正面的評論。華克又認為,商品價格上漲的勢頭會持續。今年以來,股市雖然不振,但反映商品價格走勢的CRB指數卻漲升了20%。
梁兆基對香港前景的看法遠遠沒有華克那麼樂觀。他認為在中國的競爭下,本港經濟愈來愈難有好表現。與會的專家都同意,已成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將繼續對區內國家甚至工業國構成負面影響。
他們亦一致看淡日本。作為相反理論信徒,我對這類一致見解很有興趣。不錯,日本受到不少「大」問題困擾,但日本股市已經跌了很多;與美股相比,可能已屬超值。此外,雖然我非常看好中國經濟的長線發展,但我依然覺得外國人很難在中國賺錢,因為中國市場太複雜了,而且很多環節都已經出現生產力過剩。
與會專家當中,仍有人極之看好美國債券。華克與我均認為商品行情可看漲,但我們對債券的看法則有很大分別。我認為商品價格漲升會導致高通脹,而高通脹會促使利率上升。屆時債券焉能不跌?
簡而言之,這次研討會的氣氛非常熾熱。4位經濟專家齊集在一間房子內,你不僅會聽到4種不同的意見,還會聽到數不清的分歧觀點。
LGT銀行投資組合管理部門主管的高論,最令我感到興趣。過去幾年指數基金大行其道,基金的投資組合亦多是指數成份股。但這位主管認為,未來幾年情況將有變,投資組合管理的策略會由被動轉為主動,選股的能力將變得非常重要。
顯而易見,未來幾年世界各地的股市將以橫行為主,但上落波幅很大,相信每年有30%或以上。在這種市況下,選股能力的高低,將是決定投資成敗的關鍵。故此,我忠告各位讀者,今後少點理會那些經濟師和策略師(包括麥嘉華)的看法,也不必看重指數會升還是會跌,集中精神發掘可以帶來豐厚回報的投資吧。
(本欄隔周逢星期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