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在港股的10大成交金額股份榜中,赫然出現一位「稀客」,就是思捷環球(330),中銀香港(2388)亦少有地排在10大成交金額榜之第2位,僅次於大笨象滙豐(005)。
若論成交股數,上周五中銀香港的交投量高達1億1千多萬股,是上市以來第二大成交,僅次於其首日掛牌當天。思捷環球亦不弱,上周五的成交股數高達2千多萬股,由於筆者手頭資料有限,是否上市以來最大成交的一天不得而知,但這已是過去兩年多以來最大成交的一天。
讀罷上述兩段,各位可知中銀香港及思捷環球為何在上周五成交如此大?答案頗為簡單,因為它們在今天正式成為恒生指數成份股,部份以恒生指數為投資藍本的機構投資者入貨所致。根據過往經驗,這些新成份股在基金大戶吸納後,股價便會回歸平靜,在正式成為成份股當日及前後兩個交易日,往往是其短期浪頂所在,隨後很大機會呈現一定回吐,故各位若因中銀及思捷加入恒生指數成份股而吸納這兩股,則宜趁機沽貨離場。當然若閣下吸納這兩股是基於其他原因,又另當別論,但筆者仍建議趁機沽售。
回顧過去數年(2000至2002年),新成份股在正式加入恒生指數後之表現,當中包括中海油(883)、地鐵(066)、中國聯通(762)、聯想(992)及利豐(494)等,大都在加入後便出現一定之下調,如附圖所示,地鐵在2001年6月1日(A點)正式成為成份股,當日之收市價為13.25元,在加入成份股前數天(2001年5月28日),其股價已升至14.5元,距其上市以來的歷史高位14.95元(2001年1月)不遠。更重要的是,其股價在加入成份股後便開始反覆下挫,由加入當天至今,已由13.25元下挫至上周五的8.8元,累積跌幅33%!
另一方面,讀者宜留意地鐵在加入成份股前一個交易日之成交,當日(2001年5月31日)成交股數激增至5千多萬股,是其上市以來較少出現之大成交股數,其情況與上周五的中銀及思捷相似,也是在加入前一日呈現龐大交投量,跟着便是與高位說Goodbye。
過去數年,新成份股在加入恒指後亦有出現類似地鐵之下挫情況,只是下調幅度大小不同而已,當中以中海油表現較佳,它在2001年7月31日正式加入成份股,股價在加入前的一個交易日(2001年7月30日)升至8.5元高位,隨後便開始反覆下調,一直跌至2001年12月之低位6.9元才止跌回升。至於表現較差的一隻便是聯通,它在2001年6月1日加入恒指,股價在隨後兩周一度飆升至14元水平,但跟着便跌到「阿媽都唔認得」!
中銀及思捷環球之沽售建議,是根據過往數年之新成份股表現而作出,僅供參考之用。假若預測錯誤是正常現象,因為筆者並非神,錯是難免。假若僥倖猜中,則請繼續支持本欄,或在左下方賣些廣告!哈!哈!
譚紹興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