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在他報讀到,中央政策組組長、社會學者劉兆佳近日常推薦別人讀一本書,這本書就是卸任不到一年的前紐約市市長朱利亞尼(RudolphW.Giuliani)的新作《Leadership》。這本書十月初才在美國出版,幾天之內就登上亞馬遜書店暢銷排行榜的榜首。台灣《天下雜誌》大約正在趕譯中文本,書名定為《決策時刻》,不久前《天下》也刊出了書摘。
Leadership應是「領導才能」的意思。中譯定為《決策時刻》,是因為朱利亞尼開宗明義指出,領導者的最主要任務,就是作出正確的決策。從理念的塑造,溝通,到彙集精英,建設適合發揮功能的架構,建立能讓成員發揮最佳能力的團隊,承擔意外的風險,都要依賴正確的決策。
決策需要果斷和膽識。理論上,領導者在作決策前應盡量多花時間仔細推敲,但決策過程必須立即展開,切忌拖拖拉拉,考慮過多而延誤時機。他說他的這種體認,來自他二十六歲當助理檢察官時,他上司西摩爾(MikeSeymour)的座右銘「Justdoit」(儘管去做,含有別多多廢話的意思,這句話六十年後成為Nike公司的廣告詞)。他說西摩爾一向遇事做了再說,催促下屬採取行動,切忌三心兩意。朱利亞尼說,他擔任市長就秉持這個原則,不管碰到甚麼問題,都是立即着手處理。但同一時間就在高層幕僚中就最佳的解決方案開展唇槍舌劍的爭辯。
關於高層幕僚會議,朱利亞尼認為,要讓與會人員真正投入,擦出創意火花,就必須讓他們相信議題還沒有結論。如果部屬認為領導者已有了自己的主見,儘管大家費盡唇舌,到頭來還是領導者說了算,那麼這類會議只是徒具形式,不能期待有火爆的爭論,也不可能有甚麼精采的具創意的結論。
決策的幕後歷程也不是千篇一律。有些決策是根據客觀的統計數字,有些則要純憑直覺判斷。領導者不應要求每一個提案都要拿出證據才採納,這樣會讓許多創意被抹煞。而且,如只憑數據去決策,跟一台套用公式演算的電腦有何差別。
最後,領導人必須直接和大眾面對面溝通。朱利亞尼每天召開例行記者會,因為他要市民知道,市民所關心的問題受到市長的關切,並已有人出面處理。即使他有千萬個不願意,也會面對公眾,對公眾的問題予以說明。他說,公眾期望的是自己的問題受到關切,至於結果是否如其所願,反而不是重點。
劉兆佳不知道有沒有向董伯推薦這本書。因為看董伯五年多來對特區政府的領導方式,似乎每一個做法都與朱利亞尼所講的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