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提高上市公司透明度之聲一直沒完沒了,最近港交所(388)發表有關公司管治事宜諮詢結果,提出上市公司需以具名形式在年報上披露個別董事的酬金,讓股東及公眾評估其酬金是否合理,個別機構及專業團體亦紛紛表態,促請董事局密切關注董事報酬是否跟其表現脗合,以保障投資者利益。
市場經濟最可愛之處在於其賦予人「競爭動力」(competitivepower),在一個高效率的市場,甚麼也講求表現。缺乏競爭力的自然會被淘汰,資源只湧至強者手上。若每個人也明白所得跟所出是成正比的,胡胡混混過活的人將很快消失,整個社會積極性增加,相信發展步伐必較現在超前數倍。
優秀舵手對一家企業是無價寶,股東對能交出成績的管理人員絕對不應吝嗇。以促成惠普(HewlettPackard)及康柏(Compaq)合併的CarlyFiorina為例,她於1999年7月加入惠普時正值科技股起飛,惠普付給她的歡迎費是一筆過6600萬美元公司股票;思科(CiscoSystems)在1995年至1999年期間,每股盈利年均增長40%,股價每年平均上升30%,跑贏大部份S&P500指數成份股,主席錢伯斯(JohnChambers)酬金水漲船高,單是在該5年行使認股權已為其帶來3.1億美元利潤,還沒計入他選擇不行使當時價值7.8億美元的認股權。
然而,近年環球企業業績不振,在退潮時裸泳客紛紛現身。行政總裁均為如何刺激業績以求保住飯碗費煞思量,更聰明的便是在無表現時分文不取。思科主席錢伯斯在去年帶頭減薪,自訂「1美元」年薪,在最近2年均沒有收取現金或股票花紅,儘管最近公司業績已符合市場預期,他仍要求董事局取消其現值1000萬美元以上的認股權。這樣做令股東對股價大跌的怨氣稍稍紓緩,可以說是雙贏做法。
但明顯地,不是所有高層人士也抱有這個想法,據一個行政人員薪酬研究顯示,高層人員的薪酬跟企業市值存在明顯關係,而非公司盈利能力及其工作表現。股東有股東的虧蝕,主席們卻袋袋平安,其中的表表者相信是香港某上市公司,該公司連蝕超過10年,表現「超凡」。其主席安排了自己一家進入董事局,由於公司沒有盈利,主席便訂下支取公司資產值某個百分比作其服務薪酬,意在掏空公司資產。單在01/02財政年度內,主席一家便支取了公司數千萬元作酬金,數額剛好跟公司淨虧損額相若,小股東除了沽貨外似乎別無其他選擇。
論市值大的公司,相信不可不提市值接近1100億美元的BerkshireHathaway,公司掌舵人畢菲特(WarrenBuffett)及蒙加(CharlieMunger),對企業給予高層人員天價報酬最為不齒,他們自己亦以身作則,公司近4年每年平均盈利達21億美元,二人年薪卻從未超過10萬美元,花紅更是「零」,他們均把大部份個人財富投放於公司股票,深深明白只要好好管理公司,自會拿到最公平的報酬。
投資者是不會在自己抽屜裏掏錢出來派的,可幸這種短視的管理人很快便會被憤怒的股東拿下來,然而這只是指一些透明度高而股權較為分散的公司而言。由於現在仍未有條例在這方面保障公眾投資者,股民似乎更應「帶眼識股」,才不會把金錢白白投資在一些「超凡人才」身上。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李庚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