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賭波的爭拗,其實可以引伸作極佳的思考訓練素材。把賭波作非黑即白的描述方式,其實和老美將伊斯蘭文化等同為好戰的恐怖份子策略相若,同樣是粗而化之的二分抹黑法。把賭波看成為洪水猛獸,又或是把凡曾賭博的人均視為病態賭徒的潛在病患者,都屬於一種宣傳性質的辯論手法。
情況就如不少人責罵港產片不思長進甚或意識不良,終日在黑社會題材上打滾,致令觀眾遠離云云。其實除了以偏概全之弊,更重要為以內容上去粗分而不去細察本體,乃懶於思考及不敢接受挑戰的表現。事實上,在過去的數年中,如《旺角風雲》及《江湖告急》等黑幫類型片,已作了不少顛覆性的美學嘗試,大大拓寬了既有的可能性。甚至連本地的色情片《大內密探之零零性性》,同樣翻天覆地把業界中的問題,以及對色情片的本質加以自省,同樣為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
事實上,有形無實的表層批評,往往是最反智的行徑,很容易教人止於人云亦云的結論而終止思考。更恐怖的是泛道德的論調,往往把設定的立場視為理所當然不辯自明的前提,來把對方打成異端,這才是更嚇人的洪水猛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