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開始,中銀香港(2388)及思捷(330)將分別取代恒隆(010)及希慎(014)成為恒生指數的成份股,自公布以來,該兩隻股份之股價已陸續反映出該利好消息,股價亦錄得明顯升幅。
一向以來,所有上市公司,除了要賺取豐厚盈利以回報股東外,亦以能成為指數成份股為目標,不過由於指數公司所訂立的挑選條件非常高,因此,要在眾多股份中脫穎而出,並不容易,在「標記效應」下,大多數的投資者會對指數成份股「另眼相看」。不過,筆者則認為,成為指數成份股對企業未來的發展未必一定有幫助,投資者買入指數成份股亦未必是最佳的投資保證。
現時恒指服務公司在計算恒生指數點數時,是以市值作為加權比重來計算各成份股的影響力,挑選成份股時,市值大細亦會成為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因此大比重的股份通常都能自動打入指數成份股。
不過這種安排對於股份之長遠發展並不健康,尤其是對於以外資佔優的港股而言,只要單單推高某幾隻大比重的成份股,便可以輕易推高指數來造出升市的效果。但當股份被利用作為推低指數的工具時,則會對企業發展構成負面影響,尤其是企業在需要借助證券市場進行融資時,要付出的資金成本將會大幅飆升。
另外,雖然成為主要指數成份股,的確可以吸引到國際投資者吸納,對股份價格有即時的刺激,主要是受指數基金換馬所影響,但並不表示對股價走勢及盈利增長有長遠的保證,因為指數公司只會以股份過往的業績表現、市值以及是否能反映出本港經濟發展等因素,作為挑選準則,不過股份的價格表現,最主要仍然是視乎當地的經濟環境,又或者要視乎該股份所屬的行業發展而定。如果該個行業在日後出現回落的現象,股價必定會受到壓力而走勢轉淡,因此投資指數成份股並不等如有盈利保障。
鼎康御泰證券研究部副經理 彭偉新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