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初逝世的美國政治哲學大師JohnRawls在一九九五年——即美國向廣島投擲原子彈的五十周年發表了一篇短文,強烈批評杜魯門政府使用原子彈的決定。他認為民主國家參與對非民主或獨裁國家的戰爭並不是為了報復或懲罰,而是為了恢復和平,並為持久和平(perpetualpeace)奠下基礎,所以在戰爭中應該嚴格區分軍隊及平民,不應把殺戮平民視為一項戰略手段;然而美國政府向廣島及長崎投下原子彈,殺死的幾十萬人都是平民。對於JohnRawls來說,這種不分青紅皂白殺戮平民的做法當然是個極大的錯誤(greatwrong)。
JohnRawls的這篇短文發表後,曾引發不少歷史學家、政治學者的激烈討論,有的人更指JohnRawls是個不可救藥的理想主義者,根本不了解戰爭的本質。也許JohnRawls的理論真的有點理想化,但是在戰爭中把軍隊及平民區別對待並不是他原創的,而是近代主權國家出現及軍隊專業化後逐漸演變出來的基本準則。事實上現代的民主國家都接受這個原則,不會把襲擊或殺戮交戰國的平民視為軍事策略的一部份。
但是恐怖主義組織發動的戰爭卻完全違背這樣的準則,反而專門把襲擊的矛頭指向無辜的平民。九一一恐怖襲擊固然如此,印尼峇里島的大爆炸及前天以導彈攻擊以色列客機也是這種軍事策略的體現。這種不守傳統戰爭準則的策略不僅為了讓被襲的國家及政府防不勝防,更是為了營造一種人人自危的氣氛,以收最大的震懾效果。試想想當本國平民不斷成為襲擊目標時,該國政府自然對參與國際事務有顧慮。
正是因為恐怖組織發動的戰爭不按常規、不守基本原則;國際社會進行的反恐戰爭、反恐行動也不能再按傳統戰爭的思維進行,特別是不能再倚賴精良的武器、先進的技術或優秀的軍隊,因為恐怖組織襲擊的是手無寸鐵的平民。
更有效的策略是從政治、經濟、軍事上孤立及圍堵有關組織,令這些組織無法再取得捐款、無法再取得大殺傷力武器、無法四處活動。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靠的不是超強的軍事實力,而是國際社會的通力合作,只有透過緊密的情報交換、聯手打擊軍火黑市交易、聯手打擊清洗黑錢的行動,才能削弱恐怖組織的活動力,才能減少他們襲擊無辜平民的機會。我們希望國際社會特別是美國不要因為伊拉克問題而放鬆其他方面的反恐合作。
(圖)前天以色列客機避開導彈攻擊一劫,以色列旅客慌忙離開肯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