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葡餐,澳門西灣「亞利咖喱屋」(AliCurryHouse)是很不錯的,在民國大馬路4號K地下,老闆叫阿搣,巴基斯坦籍澳門人,沒有中文名,這「阿搣」,是我替他改的譯名。海濱榕影下開了十幾年的餐廳,老闆眼神憂鬱,臉上都是滄海桑田的變幻風景。陪記者和攝影師去了兩次,旁敲側擊,總想問出個深藏不露的愛情故事。「沒有的。」阿搣說;他一大早到巿場去揀肉挑菜,回到餐廳,就一絲不苟守住品質。
「水準一定要保持。」他說得堅定。我八年前去過,印象中,是那樣味道;月前去,是同樣的味道;日前連吃兩天,尤其燴海鮮飯,滿盤蝦蟹魷魚蜆,九成海鮮燴那一成飯,仍舊是一成不變大海的味道。
阿搣做葡菜,但咖喱添了巴基斯坦風味,醬汁格外濃厚。可樂鴨,主要用沙薑和可樂烹製,但不甜膩,不辛辣,是他的佳作。亞利咖喱屋比同樣格調的餐廳便宜,咖喱牛腩包,才賣十三塊錢。
澳門豬仔包,分軟豬和硬豬,硬豬皮脆,添一塊肉,就是名揚四海的土產豬扒包了。「豬仔包包肉厚實,我們用的鹹包比較鬆軟。」阿搣說。澳門多美食,精製麵包按時出爐,是重要後援。
想起紅街巿旁舊廈圍成的「小盆地」,街坊叫「桃花崗」的,聚了六七家小食攤,多半沒有招牌,有一家,老闆叫「咖啡明」,會吃的都愛坐在矮桌前小凳上吃咖啡明的牛扒包,喝瓦煲煮的咖啡;一塊煎得香滑的薄牛扒夾在那種「鹹包」裏,包肉裏都是空氣,稍一擠壓,就變成酥化的薄餅;這樣的麵包配上濃郁的牛肉,簡直珠聯璧合。
咖喱屋的阿搣,桃花崗的咖啡明,真是鐵板兩塊,十幾年如一日,不改初衷。「有沒有假期?」我問阿搣。「沒有,我不放假的。」他說。這樣死心眼的男人,到哪裏去找?閒來,我還是最喜歡到咖喱屋吃蝸牛湯,細嘗那濃得化不開,跟那流逝歲月連在一起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