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見過太多人高估自己,不去了解市場,結果招致失敗,因此昨日才穩穩陣陣徵求讀者反應。目前為止,回應寥寥可數,是有點失望,卻證明不去忽視夜郎自大的風險是對的。其實陸續有大型證券行收縮香港業務,已證明危機重重,筆者認為情況是有點可惜,香港仍有甚多具競爭力的企業,但小投資者卻無心戀戰,又或者沉迷短炒,令金融市場未能發揮積極作用。
港交所(388)已是上市公司,面對成交低迷的苦況,是很有誘因去嘗試扭轉局勢,推出新產品方面的確很落力,而且推廣工夫亦遠勝過往,可是新產品不外乎在衍生工具上玩花款,認股證後便是ELI及小型恒指期權。
筆者認同這些產品對少數投資者是有吸引力,但目前最大問題是不少人連最基礎的產品──股票也缺乏興趣,要靠衍生工具帶旺市場,機會自然是微乎其微。
研究拆細藍籌每手股數,是其中一個正面的發展路向,部份藍籌如長和系及新地(016),一手已逾5萬元,的確是令一些小投資者負擔不起,對筆者而言,不少藍籌股業務欠突破空間,長線頂多是上落市,反而不夠二三線吸引。
可是二三線的差價實在太闊,一個差價已足夠使費,好像吸引炒家,實際上卻是令股價在靜市中寸步難行的理由。差價是入市主要費用之一,既然經紀佣正有爭議,不妨先從縮窄差價着手,去增加市場的吸引力。
香港股份差價之闊,是連國內股市也比不上,理應放棄以往一套想法,不要再以為差價闊吸引炒家利好成交,事實上現時已沒有太多炒家。
其實就算一些冷門的優質二三線,參與者也似乎已經是基金為主,目前散戶的參與性已相當低,基金等專業投資者,應比較歡迎收窄差價,要大批散戶重回市場,相信要待基金帶旺大市後才可望做到,因此以較低的差價去促進成交,應是理所當然的策略。
黃國英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