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錢跟學生走」才是出路 - 盧峯

蘋論:「錢跟學生走」才是出路 - 盧峯

當負責檢討高等教育的顧問在今年三月提出各種大學教育的改革建議,包括引入「錢跟學生走」的構思時,我們還以為特區政府真的有決心從根本改革大學教育、還以為類似「學券制」(schoolvouchersystem)將有機會引入香港。誰知道特區政府原來並沒有改革大學教育的魄力及決心,一遇上阻力便趕緊投降,宣布放棄「錢跟學生走」的建議,平白放過了從根本改善大學教育的方法,這實在讓人非常失望。

大學教育引入競爭
應該看到,「錢跟學生走」是打破大學各自「關門稱王」、為大學教育引入競爭的不二法門。當學生可以自由的從不同的大學選科,並把他們所得的資助帶到有關的大學、有關的學系時,各大學以至大學內不同的學系便不能像以往那樣坐待撥款,而是必須要透過改善課程、改善教學質素爭取學生、爭取足夠的資源。這樣下來,大學之間固然要擇優而為,競爭更多學生;大學內的不同學院、不同學系同樣有這樣的壓力。當本地大學形成一個互相競爭的局面及風氣時,大學教育的水平及質素不是更有機會改善嗎?
更重要的是,「錢跟學生走」可以讓大學生有更多的選擇,他們可以按本身的能力、興趣,對某些學派、某些理論的認同而從不同大學選擇學科,不需只被局限在個別大學、個別學系之內。例如浸會大學經濟系的學生就可以藉此而選修一些只能在港大經濟系或中大經濟系教授的課程。這不是可以大大擴闊大學生的接觸面、增加他們的選擇嗎?

錯過提升質素機會
而即使暫時未能全面實施「錢跟學生走」的安排,也可以在一些非核心的選修科目、通識教育科目以至一些基礎語文科目引入這樣的制度。目前只有少數大學設有藝術系,若能透過「錢跟學生走」的安排讓其他大學的學生也能修讀藝術方面的課程,這不僅讓學生有更多選擇,較獨特或較冷門的學系也因有其他大學的學生選讀而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這不是比現時只限在同一大學內選科好的多嗎?
只可惜特區政府為了大學高層反對就放棄「錢跟學生走」的構思,平白錯過增加學生選擇、提升教育質素的大好機會,這怎不教人既遺憾又失望呢?
(圖)教育統籌局局長李國章昨日公布高等教育發展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