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議員 梁耀忠
朱鎔基總理旋風式來港,目的是為香港人「打打氣」。未知是否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朱鎔基似乎比特區官員更認清目前的形勢。特首每日都在擔心財赤問題,要減開支、加稅、加費,但朱鎔基卻認為財赤不用憂慮,相反,是次訪問反而處處流露對港人信心問題的關注。事實上,財赤只是表面問題,港人的信心才是最根本的問題。港人的信心一日不重建,內部消費將繼續疲弱,經濟搞不上,赤字問題當然難解決,香港要回復以往的繁榮便更加困難。
可惜,朱鎔基沒有進一步為港人的信心問題把脈,當然自有難言之隱。香港的信心問題有兩點:一是對特區政府失去信心;二是整體經濟問題影響港人對經濟前景的信心。即是說:一是政治;二是經濟。
先說政治,朱鎔基認為不應將問題全怪董建華,而把繁榮歸功英國人。這種說法除了要照顧董特首面子外,更是要顧及一直支持董建華的中央政府。但平心而論,董特首過去五年半的工作,是否與經濟困境拉不上任何關係?多項改革,進退失據,例如公務員改革打擊公務員士氣;外圍環境欠佳,正需要團結一致解決問題,政府卻偏要搞內部分化。政府不但搞「窮人鬥窮人」,現在連過去的既得利益者,亦可能因分贓不均,而互相傾軋,兩電與地產商的爭拗便是一個好例子。
可惜,政府面對這些由基層市民擴至大商家、大財團的社會怨氣,依然是袖手旁觀,這樣正突出政府欠缺清晰的經濟理念,不知如何介入。
在經濟低迷下,市民自然寄望政府能為經濟發展提出清晰的方向。可惜,經濟衰退持續了五年,記得九八年,當時的財政司司長曾蔭權承諾九八年年底將會復甦,但至今經濟依然疲弱。問題正是由於政府缺乏清晰的經濟發展理念,一時搞高科技,一時又要重新搞活樓市,左搖右擺,市民無所適從,對政府完全失望。市民對政府及經濟前景失去信心,有人將金錢留在身邊,不敢消費,更令人慘不忍睹的是有市民已到絕望的地步,去年自殺的九百八十名死者中百分之三十八點三是因失業問題,上星期又有市民難忍失業的挫折,而將自己的手掌斬下,這是對政府血的控訴。香港的天空已被工人群眾的鮮血染得通紅,可惜,政府只關心如何為政府財政止血,卻未有想過為基層市民止血。
誠如嶺南大學校長陳坤耀所言,在經濟困境下政府應增加開支,將香港經濟帶上復甦之路。財赤事小,信心事大,政府應廣納各方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