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四面楚歌 - 李怡

李怡專欄:四面楚歌 - 李怡

《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的問題,發展到今天,可以說已是四面楚歌,無論在國際社會還是香港社會,都是一片反對或憂慮式關注之聲。
國際社會中最先表達關注的是美國總統布殊,他在十月與江澤民會晤時,已表示對香港人權、自由問題的關注。繼而是英國駐港總領事館發表聲明,美國國務院發言人也提出港府應考慮香港民間團體的憂慮,英國國會在前天則提出對香港二十三條立法的休會辯論,歐盟對外事務專員彭定康問:香港的顛覆分子究竟在哪裏?聯合國人權專員德海格也對二十三條立法削弱香港人權、自由表關注。所有的關注,都沒有一個是支持目前為二十三條立法的諮詢程序的,他們最低限度認為,應提早公布有關法律的具體條文(即白紙條例草案),否則諮詢過程不符合國際人權公約精神。
除了上述的官方人士或機構之外,非官方的國際團體也對二十三條立法表達憂慮式的關注。例如,代表全球一百個國家、一萬八千多本刊物的世界報業聯合會及世界編輯工作者論壇,就聯合致函特區政府,要求港府放棄就二十三條的煽動叛亂罪行立法;二十六個國際傳媒及關注言論自由的組織也發表聯合聲明,關注二十三條立法對香港自由空間的損害。
至於國際傳媒,《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經濟學人》、《福布斯》等也紛紛發表評論,關注二十三條立法將損害香港的資訊流通,影響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福布斯》更以「棺材釘」來形容二十三條立法象徵香港自由的死亡。
至今為止,各國官方、國際組織、國際媒體當中,尚未有任何一個機構、一份報刊,是支持特區政府為二十三條立法的。

沒有為二十三條立法發表意見的國家或媒體,當然還有很多,但特區政府不能假設它仍不發表意見就表示贊同。事實上情況可能更壞,它們不發表意見只是因為它們對香港已失去了興趣。不少傳媒已撤出駐香港的分社,就是例證。
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對英美等國的聲明,表示二十三條立法是中國內政和香港特區的內部事務,這當然沒有錯。中央或董特首的思維,也許會覺得,即使香港的人權、自由已變得同中國大陸一樣,也不影響外來投資,因為外國投資者不是紛紛進入中國大陸的市場嗎?
然而,倘若香港的資訊自由、言論自由受到損害,外來投資者肯定會更多人選擇成本低得多的中國大陸前往投資,此其一。
其次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較其他任何地方更需要言論自由,二十三條倘照現在的諮詢文件立法,香港的亞洲金融中心的地位,相信會被自由度愈來愈大的新加坡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