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搏擊:<br>集體智慧遠勝個人意願

民主搏擊:
集體智慧遠勝個人意願

香港民主發展網絡 馬 嶽

常常有種感覺:在大學教政治學,最大的敵人是特區政府。
為甚麼?因為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特區官員仍經常用各種歪理為不民主的體制辯護,最近便有「希特拉論」和「民主不是萬應靈丹」論。
自八十年代政制爭論開始以來,政見保守人士、工商界和親中人士經常提出似是而非的有關民主發展的論據。在現代政治學的討論上,大部份這些論據都已被駁得體無完膚,在今天要求念政治學的人說沒有普選比普選更好,等於說地球是方的一樣──這是曾幾何時有人相信的理論,但已被實證推翻。在大學教政治學,往往要花很多時間釐清這些外國學子幾歲便懂的最基本概念。要為民主和普選平反,往往要從推翻某些謬論開始。
謬論一:民主不利經濟發展。論者往往會引用亞洲四小龍為例,論證獨裁制有利經濟發展,卻故意忽略大量如北韓等民不聊生的獨裁國家。有關民主與經濟發展關係的跨國研究顯示:很多經濟發展最差的國家都是獨裁國家,四小龍等其實是少數例外。民主國家的特性是政策較穩定(因為以民意而非長官意志為依歸),未必能高速發展卻很少朝令夕改造成災難。學者如Haggard等更指出有時民主體制由於認受性較強,比獨裁國家更有利推行經濟改革。
謬論二:民主不等於普選。如果斷章取義,我是同意「民主不等於普選」的。不少第三世界國家都有普選,但政府仍會控制傳媒、打擊反對派、操縱選舉或在選舉中舞弊等,公民權利不獲保障,民意亦不能影響政府政策。普選只是建立民主政制的基本條件之一;其他條件還包括蓬勃的公民社會、獨立的傳媒和法院等,但普選的政府是確保公民權益獲保障和民意獲尊重的最起碼要求。

套用自由市場理論
謬論三:普選並非均衡參與。論者以為普選只會選出個別政黨執政,反而功能團體之類制度可以保障所謂「均衡參與」,例如保障工商界利益不會被忽視。這些人從來沒有解釋:為甚麼世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都是民主國家,而它們都不會在國會內劃席位給工商界。撇開普選是體現平等政治權利這基本原則不談,一人一票普選其實是最能保證各階級、各種族、各行業可有平等機會影響公共決策的方法。政黨必須兼顧不同群體(包括工商界)的意見和利益才可獲得多數票執政。反之,像功能團體般劃定某些群體在建制內有代表,只會令團體代表緊守自己界別的利益,難以妥協,並可能置社會整體利益於不顧。
民主的本質,是不同黨派可透過公平競爭競逐人民支持,從而令廣大人民(而不是少數有權勢的群體)的意願變為政府政策。香港很多人相信自由市場,認為由消費者和生產者自由選擇是最有效的方法;不相信政府干預,因為個別官僚的理性不會勝過集體的理性。民主制度其實就是市場:消費者是人民、貨幣是選票、政黨就是嘗試包裝貨品和服務以吸引顧客的企業,透過人民的理性自由選擇決定資源分配。反對一人一票普選,等於反對市場經濟的邏輯,是不相信集體智慧和理性,而相信少數君主和官僚可以代整個社會決策的不合時宜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