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鎔基來香港給特區政府打氣,也「挺董」。他的主觀意願不容懷疑,但客觀效果如何?董是不是被「挺」起來了呢?甚至,他的打氣與挺董,是有正效果還是反效果呢?
朱總語言鏗鏘,說話也誠懇親切,給香港市民印象不錯。他走後,市民與許多人的議論竟是:朱總明年退休後,若來香港當特首就好了。香港人難道不要「港人治港」了?難道不怕中共的專權政治?首先,是因為香港市民沒有權去選出治港的港人,所以現在只是由中央欽定的「港人」來治港。其次最新的民調顯示,市民對中國前途表示有信心的,已持續上升到十月的百分之八十二點二,對香港前途表示有信心的則持續下跌至百分之四十三點八,對「一國兩制」有信心的也持續下跌至百分之五十一點二。原因何在?就在於對董伯沒有信心。中央十六大換新班子,香港輿論的焦點是,董伯失去了中央有力人士支持,有無可能做不滿五年就下台?朱總來港的表現,又使一些人寄予幻想,朱總明年退休後有無可能來港當特首?儘管這些都是幻想,但反映的卻是相當普遍的期待心理。
這是「挺董」導致市民對「倒董」的期待。
朱總的多次談話,又拆穿了董伯公開講話的虛偽。朱總說,「我這兩天跟董特首交談,他是憂心如焚,很擔心他這個財政赤字」。然而,董伯多次公開談話,都表示特區政府「很有信心、很有決心」解決財赤問題。顯然,董伯沒有把他的「憂心如焚」如實告訴市民,他告訴市民的是假話。
朱總又說,若輕易開出一個時間表,說可以把香港的經濟問題解決,就是「江湖騙子」。不幸他這句話正好罵了董伯,因為董伯不久前還在墨西哥說「香港經濟已在恢復……有信心○六至○七年度可以收支平衡。」
朱總講的最具實質意義的支持香港的非「空話」,就是他表示為「促進香港的繁榮和穩定」,可以動用中國三千億美元的外滙資產。然而,這張支票的銀碼實在開得太大,以致香港沒有人會相信。而且,香港對中國的價值本是「創滙」,為甚麼竟倒過來要花中國的外滙呢?於是有人認為,朱總說的是「反話」,他的真正含意是:難道要中國把三千億美元的外滙用來幫助香港嗎?
朱總「挺董」挺不起來,反倒成了「倒董」。而朱總走後一天,董伯會見傳媒,說不會取消聯繫滙率,而聯繫滙率是香港的事(即毋須與中央商量),這意味通縮仍會持續;講到會不會減公務員薪酬,他說「公務員穩定很重要」;講到建港珠澳大橋,他說「大橋對香港很重要」,但「不用這麼早有結論」;講到市民難接受開新稅,他說「這個聲音我聽到」,「我們現在都在平衡」……。說的都是這也重要、那也重要、都要平衡的虛無縹緲、不着邊際的話,這是朱總走後,董伯自己再在「倒董」的天秤上加一砝碼。
李怡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