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之見:處理停牌須審慎

英之見:處理停牌須審慎

平淡市況之下,中國特種纖維(285)的暴挫自然更惹人注目。純粹斬倉的技術性急跌,最終能夠復原的例子是有,但比例甚低,所以低吸這種股份的值博率並不高,尤其是大部份人策略贏粒糖輸間廠,因此輸面更大。如果刻意博賠率,便要有膽贏取高回報,不應在反彈初期便撤退。
中國特種纖維午後停牌,是合理的做法,卻應要特別認真處理,當然令股份盡早復牌是公司責任較大,但監管當局在效率上也要配合,停牌太久會打擊投資者信心。

長期停牌有損信心
至於出現歐亞農業(932)復牌未幾又停牌的事件傷害性更大,可是如果但求審慎而動輒停牌,亦並不恰當。
以往有更多賭性甚重的投機者喜歡冒險撈底,可是見識了監管當局穩陣手法(多數停牌)之後,這類投機者的數目會逐漸減少,令股價的支持力削弱,股價更加容易過份超賣,無辜小股東的權益,反而因此受損。
停牌短日子是無傷大雅,但千萬別再增加長期停牌而不知背後所以然的個案,現時大市成交已非常低,還要是在儲蓄存款零息的環境下,很明顯我們市場的運作是有要改善的地方。
過份審慎犧牲效率,對監管崗位的打工仔是最穩陣的處理手法,可是打太多穩陣波,會對市場造成長期損害,市場萎縮正逐步令從業員生計成疑。在處理這種個案中取個平衡甚困難,卻正是監管人士高薪厚職的主要理由。
成交低迷是很多人的失職,從業員勸人不要和股票談戀愛,分析員則推 介股民短炒幾格,其實股票市場最初的設計,是更有效去分配社會資源,有閒資不懂做生意,透過股票提供資本予企業家換取日後收成。
可是現今香港人人視股票為賭博,監管當局又容許小股東任人魚肉,當大凌(211)再一次合股及供股,怎能叫人對股票有信心?筆者認為,大部份二三線都不錯,但沒有制度之下,怎可以只靠祈求大股東有良心?
黃國英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