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中國入世,過往的保護政策已不能切合實際的營商環境,一些優惠更已逐漸取消。紅籌國企惟有透過提升競爭力,去維持市場優勢。
近期港股的升浪中,受惠的股份主要集中於藍籌股,而根據傳統智慧,下一輪的升勢應會集中於中資股及二三線股上。觀乎連日港股走勢,一些調整幅度較深的工業股已率先反彈,但中資股卻一直落後於大市,即使是QFII機制正式落實,亦都沒有為紅籌國企股帶來刺激。事實上,近年來即使有重大利好消息公布,游資也只會短暫地流進紅籌國企,該類股份的升勢始終難以持久。究其原因,實與近年中國積極開放市場以迎接加入世貿有關。
一直以來,國家為了扶持國企或紅籌公司成長,提供不少經營上的優惠,以助其發展。最明顯的莫過於稅務優惠及限制競爭者進入某些行業。亦因如此,過往紅籌及國企在受保護的環境下,即使盈利方面表現不大理想,也令市場資金對它們有一定的憧憬,支持其股價維持於一個較高的市盈率水平。
隨着中國入世,過往的保護政策已不切實際的營商環境,一些優惠更已逐漸取消。換句話說,這些企業過往的優勢已不復存在,惟有透過提升競爭力,去維持市場優勢,而當年國企改革正是開放市場下的「副產品」。但是在改革的過程中,必須經過調整的階段,而影響正反映於現時紅籌國企的股價之上。
簡單而言,當日不論A股、H股或紅籌股,因保護政策而產生的「概念溢價」已經不復存在。要吸引投資者長期持有,最終要視乎有關企業的基本因素。因此,即使QFII機制於下月1日正式落實,短期內也不會對本地的紅籌國企帶來正面影響。
現時A股市場運作有很多地方仍有待改善。舉例說,現時A股的公眾流通量比率實在不高,只有三成左右的股票由公眾持有,而約七成仍由國家所控制。所以,過往A股的升市,很大程度是借消息炒上炒落,以人為因素左右股價表現,股價未必能夠反映實際企業的營運狀況。所以,在QFII公布當日,國內股市不升反跌,其實正正反映出當國內股市要開放以面對世界之後,舊有的市場運作模式已不可為了。因此,在國內股市未全面進行改革之前,QFII只不過是名義上通車,但實際上外資仍會觀望市場一段時間。最低限度,外資公司要對國內企業有更深入的了解,才會願意投資。
另外,即使外資投資國內市場取得回報,亦不可立刻將款項滙出境外,這又引伸另一個問題。因為能夠成為QFII的,應是大型基金,這些基金時刻亦要面對客戶隨時贖回的要求。而上述的限制,亦是左右QFII參與國內投資的另一關鍵因素。
因此,投資者不宜胡亂入市。坦白說,中資股純炒概念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