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黃洪
建造業工人自九八年開始面對嚴重開工不足問題,立法會工程界代表何鍾泰表示,建築業工人失業情況嚴重,高達百分之十六點九,某些行業甚至達到兩成。近來工人更經常被拖欠工資「有汗出、無糧出」。政府為拯救樓市推出托市九招,一下子停止了土地及居屋供應,建造業工人將成為這項政策的最大犧牲者。
未來兩、三年將是香港建造業的真空期,公私營樓宇的興建大幅減少,建造業工人、技術勞工以至專業人士將會面臨非常嚴重的困境,達到「無工可做」的地步。而且更雪上加霜的是建造業工人面臨「有險無得保」。由於實行了強制性公積金計劃,不少承建商或判頭為減輕本身供款的負擔,強迫僱員轉為「自僱」身份。現時保險及再保險公司以此為理由,拒絕為這些被迫登記為「自僱」身份的僱員提供工傷賠償保險。建造業工人開工將可能面對本身全無工傷保險的保障,更有可能面對引致他人傷亡的巨額索償。
政府為了要拯救樓市及以此來解決香港的通縮困境,作了九招「釜底抽薪」的措施。理論上,這些措施長遠而言若能刺激樓市,令交投再次暢旺,便可以為地盤及裝修的建造業工人創造更多工作機會;但實際上,現時這些措施長遠能否真的刺激樓市尚是未知之數。就中短期來說,無論是對裝修及地盤兩大類別的建造業工人的工作機會均會大幅減少,可說是未見其利,先見其害。
首先,短期來說,樓市先消化的是發展商積壓的一手單位,現時一手樓盤的裝修已經非常精美,而買家均是年輕一輩購買上車盤的人士,財政情況並不豐裕,所以很多時搬入新單位時都不需作大裝修。裝修類別的建造工人並不能因「九招」真正受惠。中期而言,由於停止買地及停建居屋,樓宇興建的數目將會大減,地盤類別的建造工人首當其衝,若政府的公共工程亦因財赤問題而拖延,地盤建造業工人在未來兩至五年的時間將會面對非常嚴峻的困境。
筆者預見建造業破產及欠薪的情況將進一步上升,大型勞資糾紛將會此起彼落,情況恍如計時炸彈一樣。作為社會的最底層,習慣體力及技術勞動,建造業工人實難如葉澍堃局長所言可以轉投旅遊、物流、運輸等行業。政府必須正視這問題,立刻處理建造業工人沒法投保的問題,一方面可考慮成立建造業的行業性公積金計劃,僱主及僱員供款改由工程費中抽取一定比例提供,避免因為多層分判的情況,而令「自僱」與「僱員」的身份混淆不清。另一方面,若私人保險公司真的不接受建造業或其他行業工人的再保險,可考慮由公營部門或法定機構提供再保險服務。最後,政府要加快基礎建設的中小型工程,盡力減低停建居屋及停止賣地對建造業工人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