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學社會科學學系講師 蔡子強
朱鎔基最近來港「打氣」,贏得坊間一片喝采聲,一時間街頭巷尾,甚至電台「烽煙」節目,都有不少人說不如就等朱總明年三月退休,卸下總理一職後,來港當特首。
朱總不錯十分了不起,單看他七十四歲高齡,可以演講了近一個鐘頭,而毋須任何講稿;甚至將你我由細聽到大,但卻未必能夠背得出歌詞的「獅子山下」,一字不漏娓娓道來,單是朱總這份記性,董建華便完全無得比,也只有天生的領袖,才可以這般瀟灑。
但朱總是否又真的像很多港人般,吹捧得「天上有、地下無」?其實,朱總最大的功績,是九四年在祖國進行「宏觀調控」,把過熱的經濟適時冷卻,亦即是所謂「軟着陸」。但自從他九八年當上總理後,表現卻毀譽參半。
例如九八年他就職時說要在三年內令國企脫困,現時很明顯就成了空話;又例如去年三月全國人大會議,朱總信誓旦旦地說要減輕農民負擔,推動「費改稅」改革,取締農村形形色色,把農民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各種「攤派」、雜費;但到了去年五月改革便急煞車,無疾而終。熟悉中國經濟的學術界朋友告知,朱總原本是參考所謂「安徽模式」,但卻太過心急,匆匆上馬,連「安徽模式」是否真的成功也未知。
這令我想起董特首五年前上任之初,一樣是急於求成,又是「乜乜港」,又是「物物港」,令人眼花撩亂,但到頭來又是無疾而終,於是便被港人大鬧他虎頭蛇尾。其實如果多留意祖國國情,想深一層,朱總何嘗又沒有犯上類似毛病?
港人也常常愛拿澳門特首何厚鏵與我們的董特首比較,說前者如何如何了得,為澳門的發展帶來明確方向,不似董般拖泥帶水。但筆者有次到澳門,坐「的士」時,司機知道我是港客,便「吐苦水」說:「都是你們香港的董特首好,點樣鬧他都得,起碼胸襟夠,在我們『澳門街』就無這種福氣了﹗」我亦記起,幾個月前,澳門發生一單疑犯被司警扣押期間,離奇倒斃事件,其家人高喊冤獄,結果又不了了之,我想如果類似事件如發生在香港,不反轉政府才怪。
這些故事都在在說明了一個道理,便是政治領袖最好都是隔一個距離遠瞻,到了近觀時,所有缺憾便都看得一清二楚,幻想的空間也便所餘無幾了。就像港人一句俗語,「太太是人家的好」,我想特首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