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總有前因後果。特區政府準備以人人有份付鈔票的「一籃子方案」解決財政赤字問題,除了實際需要,也是政治角力結果。骨子裏大有文章。
都是公務員減薪闖的禍。
追源究始,要從今年初炮製○二至○三年度財政預算案說起。當時,財赤已經響起警號,一眾政府官員開始聲嘶力竭向外推銷香港面臨的結構性財赤問題(所謂結構性財赤,一言蔽之就是入不敷支,收入少支出多)。加稅之聲高唱雲霄,甚麼銷售稅、陸路離境稅……大家見到財政司司長梁錦松磨刀霍霍,嚇得不得了。
結果,今年三月六日,梁錦松公布他上任後第一份預算案、即○二至○三年度預算案,甚麼都沒有發生。不但如此,他還派了一些糖:寬免差餉、寬免水費、排污費和工商業污水附加費、免收商業登記證費用、延續超低硫柴油的稅務優惠、凍結政府收費。他在預算案總結陳詞說:「這些寬免覆蓋面極廣,各個階層的市民和工商業同樣能夠受惠,涉及的寬免總數達六十四億元。」
梁錦松在預算案唯一的一刀,矛頭向着公務員:減薪百分之四點七五。
市民當然支持梁錦松紓解民困,也支持他向公務員開刀,但禍根卻由此種下。據聞,政府高層有一種聲音,來自傳統政務官系統的聲音,對梁錦松這一着非常不以為然。有人甚至認為被騙、被出賣。當初,在討價還價的過程中,他們同意把公務員減薪四點七五寫在預算案中,是以為財赤嚴重,人人有責,但結果最後只有公務員被開刀。尤其是,減薪四點七五可省下的六十億元,與梁派糖的數額相近,更令他們認為這是梁錦松騙取民望的手段。
宮廷恩怨,實不足為外人道。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