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內地與本港官員為打通珠江三角洲物流脈絡而努力之際,民間已經「自求多福」,利用現時有限的資源,實行「快速物流」。現代貨箱碼頭與中外運(廣東)合作的「內陸閘口」計劃,冀令中山至葵涌的運貨時間,由8、9小時減至5、6小時,並可大減相關的文書工作。
現代貨箱屬於九倉(004)旗下,中外運(廣東)的母公司中外運集團計劃明年初在港上市,中外運(廣東)是資產之一。「內陸閘口」在6月開始宣傳及作準備工作,本月開始運作,並以廣東中山的外貿碼頭作為試點,年底會將服務擴展至江門及黃埔,兩地的碼頭同屬中外運(廣東)所有。
中外運(廣東)副總經理譚水泉接受本報訪問時說,「內陸閘口」是為付貨人及船公司提供「一條龍」服務,由中山碼頭代為安排駁船,將貨物運到葵涌的現代貨箱碼頭,配合與現代貨箱互通的軟件,目標是將中山碼頭視作香港碼頭的一部份。
他說:「即時的效果,是駁船會直接去到現代貨箱,最多只會多去一個點,不像以前一艘駁船要去幾個點;付貨人及船公司都會減少大量的文書工作。由於中山海關將使用衞星定位監控,屆時駁船可以減少駛往海關及接受檢查的時間,並可隨時知道貨物的位置。」
業內人士指出,這類「一條龍」服務,最終可以做到貨物在中山上船即可出提單,出口公司可以即時結滙,令資金流轉日程由4天減至2天,但達到上述目標之前,業界先要解決保險責任問題,即萬一在運貨途中遇到阻滯的責任問題。
中山所有碼頭去年處理了55萬個標準箱,今年預計可達65萬箱,成為廣東第三大港,僅次深圳及廣州。以4米多水深的淺水港來說,中山的運量實屬驚人,而中山外貿碼頭佔了其中四成份額,今年的運量估計為26萬箱左右。
中外運集團正以北京為試點,與諾基亞合作,提供完整的供應鏈管理方案,包括及時供應和零庫存管理。譚水泉說:「集團的目標是由生產線開始組裝到上船付運只需兩小時。若成功的話,中山也可仿效,為區內廠商服務。」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