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預樓市、削減綜援、增加公共醫療收費以及賭波合法化等都是敏感的政經問題,特區政府對這些問題作過不少諮詢與考慮,但總是予人「議而不決」的印象,但大家可能留意到近期政府在這些問題上,都作出了主動而堅定的決策。
筆者始終不贊成賭波合法化,但對於政府傾向支持賭波合法化並不激烈反對。這並非筆者改變了看法,只是要扭轉現時的困局,必須要有一個果斷的政府,而每一個政策都會有支持與反對者,有得亦有失,政府之決策要兼顧全局,社會上亦只有政府才知悉全局的底細。
筆者多次表明不支持政府發債紓緩財赤,因為這只是數字遊戲,但政府若能堅守一些原則,發債其實是可行的,這並非朱總的說話改變了筆者的想法,事實上傳媒普遍曲解了朱總提出發債的意思。
政府發債之主要弊端,是財赤在數字上似乎解決了,但可能削弱政府推行開源節流的議價能力,令財赤永無解決之日,這亦是梁錦松與董建華在發債的問題上唱反調的原因。不過,財赤擴大會為聯滙制度帶來壓力,港元或受到衝擊,影響投資的信心,甚至令香港評級下調,加重企業的借貸成本。若發債減財赤,則可消除這方面的影響。
平衡利弊,政府可以發展亞洲債券中心為理由,每年按財政狀況發10年期債券(毋須即時消除全部財赤,只須令財赤呈現縮減的趨勢)。這樣既可降低財赤數字,亦清楚令市民知道要徹底解決財赤,政府須繼續大刀闊斧削減開支及逐步推行新稅項,增加收入。
(本欄逢周一刊出)
冠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