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持續淡靜,證券行結業消息不絕,為求生存,各經紀行均絞盡腦汁,圖增加收入來源。綜合證券界人士的看法,行內至少有四道求生板斧。
第一招 擴大市場推廣。光大證券董事總經理陳秀山說,該行應變措施是在淡市中加強營銷隊伍、加強推廣。他說,增聘的客戶主任均無底薪,以成績賺取佣金,因此成本並無增加。
第二招 提供新產品及服務。時富金融(8122)副主席羅家健指出,股市淡靜了一段長時間,裁員節流等辦法早已用盡,如兩年內先後裁了三分之一人手,減無可減惟有積極開源。港股成交薄弱,只好拓展其他海外市場產品,例如協助客戶買賣美股期貨、證券、標普和杜指等。
第三招 拓展新業務。東美證券投資及研究部董事曹永堅說,股市淡靜,他們已轉做更多新股包銷。由於母公司有新加坡背景,並在內地有網絡,故能吸引一批內地客戶購買新股。
第四招 低佣金搶客。主要經營網上股票交易的E*Trade,其亞太區副總裁JohnLord指出,由於該行以活躍買賣股票的投資者為主,即使淡市影響也有限,最近便為活躍的投資者提供新優惠,將佣金進一步降低至98元。
港交所(388)9月份的報告顯示,411家C組小型證券行的市場份額,縮減至16.02%。按該月成交量計,每家每日平均佣金僅得1.05萬元(以買賣雙方各付最低佣金0.25%計),較1月份挫近46%(按全年平均成交量與C組經紀平均佔有率計算)。11月宣布結業或即將結業的證券行,有太平洋明珠、富聯證券和衞達證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