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德日經濟復甦無期

平心而論:德日經濟復甦無期

德日是二次大戰戰敗國,也是戰後經濟增長最快國家,到80年代,德日兩國的經濟實力已威脅美國的一哥地位,成為世界學習的榜樣。但可惜到了90年代,兩國開始盛極而衰,主要原因是經過30年的經濟繁榮,兩國的生產成本已超越美國而成為全世界最高的地方,工人薪金加福利是構成很多工業缺乏競爭力的主因。本來順理成章的事是企業設法降低生產成本,包括減省勞工開支,這當然牽涉減薪裁員之舉,這是美國企業傳統的做法。
但諷刺的是,德日兩國之所以有60和70年代的經濟奇迹,大部份原因是它們擁有盡忠職守的勞動力,肯為重建家國而埋頭苦幹。這種勞資雙方肯為一個目標奮鬥的精神,凝固了勞資牢不可分的關係,結果在日本出現了終生僱傭制,德國的工會代表也成了企業的當然董事,參與公司決策。德日的勞資模式,那時的確大大加強了生產效率,對比同時間工潮瀕瀕的美、英、法諸國,德日的經濟實力能大大超前自是意料中事。

日本:銀行壞帳嚴重
但當經濟增長放緩,高工資高福利剝奪了競爭力,以往賴以致勝的勞資模式反成為向前的絆腳石。面對如斯困境,德日兩國政府也拿不出徹底的解決方法,只可在現有制度上修修補補而已。
日本政府的修補手法比較簡單,就是鼓勵銀行以零利息借予那些技術上已破產的殭屍公司(ZombieCompany),令它們可以繼續維持龐大的僱員數目,同時政府也大量投資於一些根本沒有經濟效益的基礎工程,務求那些承標的工程公司、物料供應商能夠不裁員。但付出代價龐大,最明顯是日本政府以借貸來支付開支,10年間日本政府成為全世界借貸最多的政府。日本銀行因要維持殭屍公司,造成今日承擔壞帳最多的銀行體系,最致命的是,因銀行體系的資金不斷流入殭屍公司,相對缺乏資金去貸予有增長能力的公司,結果是嚴重阻礙經濟復甦。

德國修補手法雖與日本不同,但對經濟造成的傷害卻是一樣。其手法是成立五花八門的職業訓練機構,由政府的勞工部(LaborBureau)統籌,凡參加培訓人士都有可觀的政府津貼。勞工部每年經費達200億歐元,共僱用9.3萬名工作人員,其工作是把失業人士不斷投放在不同的培訓項目中去,每個項目半年完結,但有很多是長期失業者,所以政府每年需要大量不同培訓項目,以應付日益增加的失業人士。

德國:失業情況堪憂
久而久之,成立培訓公司成為德國增長最快、最有利可圖的生意,據統計,目前德國有3.5萬家私營或半私營培訓公司。有很多大城市如Leipzig和Dresden,最大的僱主竟然是那些培訓公司,絕大部份培訓內容都是一些過時、不合實際的課程。加入培訓的目的是拿錢養家,所以受訓完畢的人照樣找不到工作,於是政府又把他們投進新的培訓去。政府這樣做除了減少社會不安外,也同時掩飾了嚴重的失業率,因為接受培訓的人,官方數字不視為失業。
有學者估計,如果把那些培訓人士計算在內,德國的失業人數應達600萬,失業率應是15%而不是官方的9.5%。德國政府的自欺欺人方法除了浪費大量公帑外,還把有用的人力資源虛耗在毫無作用的培訓中。
德日兩國在日益嚴重的失業浪潮衝擊下,只懂採用治標不治本方法,拒絕面對問題根源,看來其經濟復甦遙遙無期。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李庚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