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身份尷尬影響經合

香港身份尷尬影響經合

中國過去以香港為引入外資的窗口,至今已自行在國際經濟舞台上指點江山,國務院總理朱鎔基本月初在柬埔寨金邊與東盟(ASEAN)簽定自由貿易區框架協議,香港並無參與,進一步凸顯香港的身份尷尬。
對外貿易經濟部國際司司長易小准較早時接受本報訪問時稱表示,中國近期對組成區域貿易協議較為積極,是因為中國去年底加入世界貿易組後,市場更開放,貿易更透明,與東盟之間的區域經濟合作更具備條件。另外,最近幾年與東盟的貿易發展速度,高於與世界的貿易量增長,所以「10加1」很自然便走在一起。
另外,在97年金融風暴之後,亞洲國家認識到沒有區域經濟合作,很難單槍匹馬去應對大的金融危機,歐洲會有歐共體,拉丁美洲有拉美自由貿易區,美、加及墨西哥有北美自由貿易區,如果亞洲國家仍像以前一樣單槍匹馬去競爭,每一個國家都會感到困難。

歡迎港加入自由貿易區
至於香港在事件中的位置,易小准說:「中國和中國香港以兩個獨立關稅區的名義參加世貿,所以在自貿區協議中屬於兩個個體,不能說中國與東盟結盟後香港便自動享受同等權利,但我們歡迎香港加入,但香港方面仍未有反應。」
香港現時正推動「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濟貿易關係安排」(CEPA),單是這個令人疲累的名稱,已可窺見香港的處境尷尬。在「一國」的原則下,內地與香港只能「磋商」不能「談判」,磋商的是「安排」而不是「協議」,內地希望與香港發生的是「關係」,只是港府一廂情願地繙譯成「Partnership(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