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新語:博高價私有化機會微

投資新語:博高價私有化機會微

近個多月以來,不知道部份上市公司是有心「明益」小股東,抑或是大股東趁平向小股東「攞着數」,公司紛紛進行重組或企業私有化等活動,繼新世界把系內業務重組後,新地(016)以較市價低的價格提出全面收購數碼通(315),另外,較早時恒基地產(012)亦以7.35元把恒基發展(097)私有化。
理論上,所有企業活動都應該以提高股東財富為最終目的,所以管理層為了企業發展及股東的利益設想,都會嘗試透過企業活動,把集團內的資源作更有效的分配,藉此改善企業的盈利能力。
當企業公布任何企業活動之後,股價理論上會馬上以新的合理價來進行交易,例如當恒地公布以7.35元的價格來把恒發進行私有化,計入即將派發的每股0.11元股息,恒發股份在復市後的價格應馬上升至7.46元水平,但投資者可有發覺,股價差不多要等一個星期才最高升上7.45元,而且始終無法穩定在這個水平。

主動權在大股東
其中所出現的差價除了是反映出交易成本外,亦反映出投資者對於企業私有化的疑慮,擔心一旦私有化未能如期落實,高追的股份隨時會跌回原位。
另一方面,筆者聽過有市場人士指出,以恒發現時的資產淨值計算,應該最少為每股12元,大股東為了增加小股東願意接受私有化的機會,可能會把私有化價格提高,因此建議投資者吸納該股以博提高收購價。雖然筆者未能預測大股東恒地最後會否提高私有化價格,但相信值博率一點也不高。以一般的情況來說,進行私有化的主動權主要在大股東身上,小股東是較為被動的,因此,要迫大股東大幅提高私有化價格的機會不高,尤其大股東私有化的動機,通常都是被私有化的企業所持有的大量現金,又或者是股價出現大幅折讓,因此,假如要增加私有化的價錢,在得益下降下,大股東可能會把私有化暫時擱置,小股東可能無法得益。
鼎康御泰證券研究部副經理 彭偉新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