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國 小香港<br>周日專題:中港經濟關係大蛻變

大中國 小香港
周日專題:中港經濟關係大蛻變

國務院總理朱鎔基臨別秋波訪問香港,連珠炮發激起千重浪。當中最引人深思的,是他以中國3000億美元「身家」全面挺港;回看97年前的情況,顯示經濟上的「大中國,小香港」已是鐵一般事實。 記者:羅綺萍

朱鎔基上次在香港的「表演」時間是97年9月香港舉辦世界銀行年會,當時是副總理的朱鎔基在大會上從容回答來自世界的銀行家提問,有人問他:當時中國加上香港的外滙儲備過2200億美元,會否在世界經濟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他回應稱中港實行一國兩制,「我從來沒有把香港的錢放在我的口袋裏。」

轉型成功減少依賴
事隔5年,單是中國的外滙儲備已增至2655億美元,加上外滙收益,外滙資產超過3000億美元,朱鎔基卻說:「董特首你也有份。」朱鎔基以前沒有把我們的錢放在他的口袋裏,現在則把自己口袋的錢放在我們面前。
與其說朱鎔基已忘記一國兩制,不如說中國由一個不想沾光的窮母親,變成財大氣粗,願意幫暫時落難兒子一把的貴婦。
浸會大學經濟學系助理教授鄭毓盛接受本報訪問時說:「80年代初,中國開始改革開放,要引進外資,但當時中國也不清楚要引進甚麼外資?從哪裏引進外資?香港的角色便非常重要。」
「當時的港資是真港資,確實是香港企業將資金投入中國,其中約70%是投入勞工密集型工業,到了90年代初,香港的工廠搬得的已搬,中國已轉為要求引入高科技行業,香港已有點幫不上忙,中國對香港的依賴已減。」

港資比率大幅下跌
但這段時期則出現「假港資」的現象,即是內地企業或外國企業到香港設公司,以港資名義投資內地,已便得到稅務及其他優惠,所以港資對內地的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利用金額)的貢獻,在比例上在92年達到高峯,佔總額68%,金額有77億美元,如以絕對數計算,則在97年最多,達209億美元,但由於總數大增,比例降至49%。97年後,港資佔外商直接投資無論絕對數或是比例都逐步下降,01年減至167億美元,佔總額36%。

香港影響力不斷降
另外,可以從香港對中國進出口金額減少,反映出香港的影響性不斷下降。90年香港佔中國出口42.9%,進口佔26.7%;至01年,出口比例已降至17.5%,進口更降至3.9%。
中港的轉變從企業家身上都可以找到痕迹。典型人物是人稱「褲王」的旭日企業(393)主席楊釗,66年從惠州游水來香港,身上只有一條褲,之後在工廠做日薪6元的雜工,賺得第一桶金後返大陸設廠。
時至今日,特區政府卻要研究設立投資移民制度,讓內地富商來港投資,以換取居留權,香港藉此增加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