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倣犯》的而且確看得人不是味兒:溫溫吞吞和故弄玄虛,可說名副其實是眼高手低之作,但它的上畫某程度又反映出作為專業影評人的難處。我在八月時曾在百老匯電影中心,開講了一個「日本映畫nowandthen」的課程,其中一講正是以森田芳光作為中心議題。事實上,不少從八十年代《家族遊戲》及《其後》等名作認識他的觀眾,大抵均很難接受《失樂園》及今次《模倣犯》等作的平庸保守,甚至因而有諸般推論:日本電影委實不濟,又或是森田芳光已江郎才盡等等。
我所指的難為之處,是大家對他的負面印象,很大程度是和整個發行制度有關。事實上,由《失樂園》至《模倣犯》期間,還有《刑法39條》及《黑家》沒有在港正式公映。當我在課堂上播《刑法39條》給學員看,不少人均訝異於作品的心理層次複雜性,以及演員的高水平。所以當知道來龍去脈後,便深知上述的推想誠屬膚淺的想法。但假若下筆把《模倣犯》批評得太盡,則將來可能連碩果僅存的森田芳光作品上映契機,也一併封殺。當然提及的一切均從「專業」層次上而言,其他信筆而成的感想自然不在討論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