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明
保安局長劉淑儀最近大露頭角。她請纓做二十三條的急先鋒,親自到各大學辯論,不料到處噓聲四起。中文大學學生會贈她一面「精忠報國」錦旗之後,她再也按捺不住,說反對者「像李柱銘議員,把自己國家當做敵國」。
劉淑儀沒有錯,中大學生卻一錯再錯。
第一錯,是濫用了「精忠報國」。明朝正德五年,職掌等於新中國公安局的錦衣衞有個余刁宣,「上疏自言背刺『精忠報國』字」,武宗皇帝看了大怒,下令把他打三十杖,充軍海南(『古今譚概‧顏甲部》)。中大學生應該明白武宗氣憤的原因。「精忠報國」四字,刺在余刁宣身上,是褻瀆了岳飛;現在送給劉淑儀,更不只是褻瀆了。
中大學生第二個錯誤更加嚴重:他們把「精忠報黨」當做「精忠報國」。
從前,我們沒有共產黨,只有皇帝,而皇帝並不等於國家。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一句話,就把國(社稷)、君分得清清楚楚。岳飛當年忤逆高宗皇帝意旨定要恢復中原,就是忠於國而不忠於君;秦檜遵從高宗指示剪除岳飛,則是忠於君而不忠於國,正如今天的劉淑儀忠於黨一樣。
黨、國無非一字之差,但這一個字就是過去五十三年大躍進、文革、六四等等的根源。所以六四反貪污是叛國,文革期間不擁護四人幫是叛國,甚至彭德懷質疑毛澤東的大躍進都是叛國。劉淑儀今天以「叛國」之名加在李柱銘頭上,是要繼續指黨為國,這對她來說並沒有錯,但中國人更應該因此而嚴辨國和黨。
不能辨字,往往會連是非也不能辨。比如說,漢丞相諸葛亮出兵征曹魏,本是王師討賊,司馬光《資治通鑑》卷七十一卻說他「入寇」,引起千古公憤。元朝楊奐就寫過兩句詩:「欲起溫公(司馬光)問書法,武侯入寇寇誰家?」成王敗寇不是讀書人論史的標準。
今天,假如大學生都不能辨王和寇、國和黨,那麼,新香港就只會剩下劉淑儀一副聲音:中國共產黨殺人是波瀾壯闊的革命,反黨即是叛國等等。這副聲音會漸漸變成法律的真諦,二十三條只是具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