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言志
今日香港市面一蹶不振,港人信心盡失,經濟一時無以為本。
特區政府最近推出「救市九招」,以為樓市得救便可使香港經濟復甦。但今天經濟不景乃「世界潮流」,非因樓市下跌而起,何況香港應未至於完全靠單一範疇帶動經濟這麼不堪。公屋、居屋、賣地等公營事業停頓,只會令失業(建築業尤甚)及財赤加劇;在市場缺乏信心和能力的情況下,樓市只會「有價無市」。不要再在樓市這個「塘水滾塘魚」的胡同上鑽牛角尖了。
不少人提出以聯繫滙率脫鈎或貶值提升競爭力,吸引外來投資。但香港工業北移,出口製成品大幅減少,還可用甚麼東西跟人家競爭?港元貶值確可使人工、租金相對下調,但投資着眼在「有利可圖」,香港目前的環境還有甚麼「利」可「圖」吸引外國投資?除非外國投資只來港開設善堂,否則單是租金人工下調是沒意義的,有合適的營商環境、市場才最重要。港元貶值只可久延殘喘,變相減人工,樓市再下調,民怨更沸。
港人常把香港與內地經濟條件比較,其實毫無必要。中港已然一國之地,不過有個特別行政區之名罷了,何必斤斤計較?正如美國可以有紐約和洛杉磯,中國的上海和香港就不可並存嗎?香港擁有比內地優勝的資訊自由、獨立的司法,及穩健的金融市場,所以可為中國經濟、外國融資作中樞角色,支持改革開放。更可以資訊自由及國際都會的經驗及聲譽,大力發展學術交流、研究,吸引各地人才,鞏固香港地位。
香港實不該在甚麼競爭力、樓市、經濟領導地位這些死胡同上傷神了,其實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經濟環境和地位,最重要是如何找到最合適自己的角色,方可在經濟轉型路上找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