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以貿易謀求和平?

國際視野:以貿易謀求和平?

本欄曾經指出,全球化即變相美國化,「一超」(美國)要穩做武林盟主、號令天下,必須將其「優勢」向全球滲透,先在自己勢力範圍搞個美洲自由貿易圈,然後再向外擴張。最近美國貿易代表周禮恪(RobertZoellick)便打着「競爭性自由化」(competitiveliberalization)旗號四出活動,先後針對個別國家,利誘(不排除威迫)他們達成雙邊自由貿易協議。筆者推測美國的策略是簽署協議的盟友愈多,其他國家受壓力愈大,最終個個爭相開放市場予美國(當然短期必有回報),目的不言而喻。

星與澳洲可作樣本
日前新加坡便率先與美國達成初步自由貿易協議,內容包括放寬銀行牌照限制,容許美國銀行提供全面(包括基金經理、證券經紀、保險等業務)服務,擴大分行和自動櫃員機網絡;放寬美國律師行可與本土律師行進行J.V.(jointventure),美國律師並可代表上法庭,這是一大政治敏感地帶的突破,因為新加坡政府(其實即人民行動黨)最怕外人說三道四,影響「民心」,一有不中聽的批評便告上法庭,最終要你收聲,不過聰明的美國律師又哪會捋虎鬚,商業環節生意多的是,何必自討沒趣?
雙方還有其他環節如知識產權、環保、勞工條例等尚待妥協,但兩國之間取消每年300多億美元貨品之關稅,將可為新加坡企業節省約1億美元成本。
此外,澳洲亦準備在明年初與美國就自由貿易協議進行商討,內容包括電訊、傳媒、農業等,照專家初步估計,將為澳洲經濟每年帶來40億澳元之貢獻。兩個新試點若成功,將是整個亞太區的樣本,美國打開全球貿易市場策略又邁進一大步。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