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以總理朱鎔基為首的中央高層近期不斷發表「全力挺港」及「全力挺梁(財政司司長梁錦松)」言論,但梁錦松之前向中央建議的三個救港方案,包括國家在香港發行外幣國債、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或稱北水南調)及中國預託證券(CDR),迄今仍無實行時間表,顯示中央「口惠而實不至」。
朱鎔基日前說,中國的2600億美元外滙儲備香港都有份,香港如果在3年後將儲備花光,可以在內地發行50年長債,他第一個帶頭買,並相信內地人民都會跟他一起買。
財長項懷誠昨日在中文大學一個講座中稱,相信香港在花光儲備之前,會找到解決財赤的對策,萬一真要到內地發債,他也會「全力挺梁(支持梁錦松)」。
當談及梁錦松建議的財政部在港發行外幣國債,項懷誠帶點揶揄地說,這等於中央向香港借貸,除非集資對象是外資。事實上香港的建議一直是中央在港發債,讓外國投資者購買,但中央遲遲不肯拍板。
中國證監會主席周小川在回應朱鎔基建議香港在內地發債時表示:「我也是剛聽到,下一步要了解再去探討,總理不是說用外滙儲備去買香港債券。」
他並稱QDII及CDR都要花一段時間才能成功推出:「中國在一些政策上比較慎重,主要原因是亞洲金融風暴後大家比較謹慎,所以有些問題放慢了,並有些爭論,有些問題討論的時間比較長,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是98年提出來的,到現在才出台,我們證監會在這些事做得還是比較積極,但是我想從研究、溝通達到成熟,QDII要再花一段時間才能成功,CDR也差不多(現不夠成熟)。」
被問及明年是否有可能成事,他說要取決於研究的成果,現在很難說出一個時間表。
至於下月一日實行的QFII,在中國股市的1.9萬億元人民幣市值中應佔的比例,他稱確很難定一個比例,這也不是由監管機構定下來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