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一月初,恒指服務公司更改恒生指數成份股,把希慎(014)及恒隆(010)剔出指數之外,而把中銀(2388)及思捷環球(330)加進指數之中。而有關新指數安排在十二月才生效,讓市場有充足時間去反應。
通常被剔除出成份股的股份,股價應該下跌,而新納入為指數成份股的股份,股價應該上升。這種的市場預期亦確實出現了,因為指數基金的流行,包括盈富基金及恒生的指數基金,需要把被剔除的成份股股份沽出,另一方面又要吸納那些新晉的成份股,結果放大了這種股價效應。
是否當股份一躍成為指數成份股,就能一登龍門,聲價十倍?還是這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短期市場會作出反應,在消息過後,股價便會歸於平淡?最近筆者就閱讀了一篇有關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成份股股價表現的研究報告,或可作參考。讀者有興趣可以到以下網頁瀏覽:
NBER是指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專責有關經濟及財務的範疇,其中包括邀請世界各地學者出任研究員,撰寫有關經濟及財務的論文,然後向全世界發表。而研究的範圍,並不限於美國國內,而是面向全世界。在網站之中,載有數以百計有份量的經濟及財務論文,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隨時參考。大部份論文是以PDF的格式,需要用有關的閱讀軟件來瀏覽。
回說那篇有關標準普爾500指數成份股的研究,研究發現,如果能成為指數成份股,股份的回報會較其基本因素所能支持的回報為高,亦即投資者會有額外回報。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