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有《我愛碧咸》,最近有《我的大嚿婚禮》,兩者都是講述某種族在非我族類的環境下的趣事。《我愛碧咸》以一個在英國的印度家庭作背景,借印度女孩不准踢足球為題,帶出印度人的傳統人生觀、道德觀與價值觀。《我的大嚿婚禮》則以一個美國人與希臘人的婚禮為中心,略帶誇張地編織一段段趣事,當中也帶出甜蜜溫暖的家庭觀念。兩齣戲在英國及美國大收特收,香港的票房則牛皮偏軟,但也是意料中事。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有很多電影中加入南方人與北方人生活習慣不同、語言不通的情節。當時南方人一概稱不懂說廣東話的人為「老兄」(Lau鬆),但入廟拜神,惟有死學爛學,聽說港產片有中文字幕,也是為照顧南北兩地人需要。
我也是一個港產「老兄」,香港出生但百分百純種山東,家中還保存很多「老兄」傳統,食方面最為顯著,如吃水餃的皮是一定要親手的,買回來現成的,我們有點「藐」。老媽子來港超過五十年,倔強地拒絕學廣東話,你講的她聽得懂,她講的,你應該只有一半聽得懂。她的社交圈子中超過九成是山東人,一大幫人到山東館子吃山東水餃碰上山東老鄉,簡直就像回了山東。回過山東老家,才知當地擺結婚酒是在中午的,菜也是一次過上枱,一切只因咱們山東人性子急。很想拍一齣山東人在香港的故事,待我想到如何令其他人也覺得過癮的角度,一定會向老闆提出此企畫,暫名《大嚿碧咸》,屆時務請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