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再多儲備也無助重建信心 - 盧峯

蘋論:再多儲備也無助重建信心 - 盧峯

「我想黨中央國務院,一定會堅持的,竭盡所能,促進香港的繁榮和穩定;動員一切可動用的資源和力量,促進香港的繁榮和穩定,這是毫無疑議的。」中國總理朱鎔基先生昨天不僅以這番豪言壯語為特區政府打打氣,更「真金白銀」的表示會把中國的三千億美元外滙儲備作為支持特區政府的後盾。

特區政府連番失誤
這樣的承諾、這樣「賣力」的打氣措施對民望低落的特區政府來說無疑是一支強心針,但是要真正克服市民的信心危機、真正恢復市民對前景的信心,靠的並不是中央領導人的承諾,而是要特區政府真正回到減少干預、倚靠市場、信賴無形之手的基本政策上。
朱鎔基先生昨天說,不能把香港目前的困難都歸咎於特首董建華先生。是的,回歸五年以來的經濟困難不能都怪在董先生頭上,至少亞洲金融風暴及外圍經濟疲軟就不是董先生所能控制的。但是香港目前的困難除了外圍經濟不利外,更重要的是市民對政府、對前景缺乏信心。事實上朱鎔基先生之所以這樣積極為特區政府打氣,恐怕也是因為看到香港社會有嚴重的信心問題。而導致這種信心危機的最主要原因正是董先生的施政失誤及胡亂對經濟進行干預。
就以房屋政策為例,五年以來政策已翻了幾遍,從強推八萬五建屋目標到八萬五不存在,從要求有七成家庭自置居所到最近放棄有關目標。這些政策改動之大、改動之頻不僅令市場難以捉摸,市民更是無所適從;這樣下來,市民怎可能對政府有信心呢?再加上過去幾年政府大張旗鼓推出的各類鴻圖大計如數碼港、中藥港、科技中心等,若不是「雷聲大、雨點小」就是無疾而終。像這樣的經驗,怎能不令市民對政府、對前景缺乏信心呢?

回到小政府小干預
我們認為,紓緩以至克服市民的信心危機是目前香港最大的困難,但克服這個困難不能靠領導人的承諾,也不能靠豐厚的儲備;以日本為例,她是全球外滙儲備最多的國家,但日本人對前景的信心卻比香港還要差。因此,要真正紓緩信心危機,特區政府必須回到過去小政府、小干預、信賴無形之手的基本政策上,並減少挑動社會矛盾及不安,例如放棄為《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等。只有這樣,才能讓市民有喘息的空間,才能讓市民及企業重建「敢拼敢闖」(cando)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