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失望之秋 - 李怡

李怡專欄:失望之秋 - 李怡

今年以來,通縮在全球出現,各國政府都擔心通縮這個經濟的新議題,而只有香港,通縮已達四年,特區政府過去還一直不當回事,現在才說要用挽救樓市措施來解決通縮問題。
香港通縮的主要根源,是亞洲金融風暴之後,亞洲各國貨幣均告貶值,而只有香港,死抱着與美元的聯繫滙率不放,以致競爭力下滑,造成通縮。香港通縮的另一原因,是受到「中國價格」的衝擊,無論產品價格、消費價格、土地價格、勞動力價格,都由於中國的全面開放而使香港原有的價格無法立足。通縮原因之三,是失業率的攀升。原因之四是政府房屋政策的失當與反覆,令市民飽受負資產威脅,已有物業者則感財富大大縮水。
二次大戰後,各國的經濟主管和研究機構,關心的一直是通貨膨脹。但當通貨緊縮到來時,各國經濟主管均感到通縮較通脹更可怕。
持續通縮會打擊人們的消費意欲。比如你要買一部電視或一部電腦,你會想到下個月可能更便宜,所以暫時就不買了。
持續通縮會打擊人們的投資意欲。比如你要買樓,你會想到買了之後樓價再下跌,那你就會加入負資產行列。比如你要開一間時裝店,某一種外套的進貨價是七十元,你標價一百元,可獲毛利三十元;但過一個月,同一種外套的來貨價是五十元,隔鄰商店賣七十元,那麼你早前進的一批貨要賣多少錢呢?在通縮的情況下你進貨就必須謹慎,創業的風險大增。於是,「現金是王」(CashisKing)就是人們的最佳選擇。

持續通縮也打擊現有商業的繼續經營。因為原有僱員的薪資都遠比新請的僱員高,即使凍薪或稍減薪,在經營成本上也不能跟新創業的同行競爭,這樣就造成一些老商號在繼續經營上有很大壓力。
持續通縮也會打擊就業。在投資、創業、繼續經營都有困難的情形下,就業市場萎縮不言而喻。
通縮最大的問題,是令人對未來失去希望。以前樓價雖高,付首期及開始供樓的一兩年會很辛苦,但因為看到樓價漲,通脹之下自己的薪資也會漲,因此過幾年,每月的分期付款相對來說負擔就輕了。因此,通脹會使人對未來存有希望。但通縮就不同了,置業既擔心樓價下跌,又擔心自己職業不保,人們陷入時刻忐忑不安的失望之秋。
全球通縮問題的解決,主要看美國對企業治理的改善能否提振投資者的信心。而香港,挽救樓市的措施,其實只是糾正政府過去干預樓市的失當政策,要復甦經濟,關鍵還在於市民能否對寡斷而政策反覆的特區領導恢復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