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學堂:匯控Household互補所需

投資學堂:匯控Household互補所需

上回講到滙豐控股(005)於1980年購入美國海豐銀行51%股權,開始了滙控踏入美國金融市場的第一步,但該次的收購困擾了滙控一段頗長時間,直至90年代初期才成功扭轉美國海豐虧損的局面,不少分析員皆認為,滙控在收購海豐那一役吃了不少苦頭。由於有早年慘痛經驗,滙控對投資美國市場應極為小心,再加上滙控剛在99年才收購了美國利寶銀行,對近年美國市場的情況頗為清楚,以此推斷,相信這次收購美國Household應不會買錯。
滙控收購Household的目的,近日不少報章已講了其中一點,就是增加美國的盈利比率。在收購Household前,滙控在亞洲及歐洲的稅前盈利,分別佔其總稅前盈利的47%及40%,故此亞洲及歐洲已佔其總稅前盈利的87%,可見其盈利極之集中歐亞兩地。
此外,若進一步研究其盈利分布,在2001年,滙控的一般稅前盈利(Profitonordinaryactivitiesbeforetax),單是香港已佔44%,英國亦佔頗大部份,滙控之盈利實際上極之集中香港及英國,估計約佔80%盈利。近年滙控雖有投資南美,但以目前情況來看,這些地區基本上不能成為主要收入來源。
中國雖然是未來最有發展潛力的國家,奈何暫時仍不可取得國內主要銀行的控制性股權,正如近年投入國內銀行亦僅是約10%股權而已(好像是少於10%,此點一時未找到確實資料),某程度象徵意義大於實質作用。

龐大存款有出路
至於歐洲,2000年滙控已動用110億美元收購了法國CCF銀行,以目前滙控在歐洲市場佔有率之大,在歐洲保護主義仍頗重下,要進一步擴展也不易,故北美可能是唯一選擇。
筆者估計滙控收購Household最大之好處,是把亞洲(實質是香港)過剩的資金轉移至美國作借貸。Household的股價自2001年中60多美元高位,大幅下跌至上周五不足30美元,主因是受多項訴訟及賠償等不利因素影響,引致Household的融資成本上升。滙豐過往的經營作風皆趨向保守及審慎,融資成本一向是全球數間較低之金融機構,再加上本身擁有龐大存款,故此上周某歐洲財經刊物便形容滙控收購Household是「全球最大存款機構與全球最大貸款機構」之結合,可謂互補所需。至於是否真的如此美滿,便要時間證明。日後我與各位讀者的存款,可能用來借貸給某美國家庭。
這次滙控收購Household,需發行約13%股本,前一次出現類似龐大的收購情況,是收購英國米特蘭銀行,當時的收購成本約為30%股本,是以現金加股份收購,當年曾被陰謀論者認為是欲減低香港股東之控股權。
這次滙控以股份收購Household,是否亦欲攤薄港府(或盈富,2800)的股權?嘿嘿!這點日後再談。
譚紹興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