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救市措施成效已並非單看該「九招」能否對症下藥,還要跟時間競賽。所以,我們看樓市,並非單看表面的供求,反而要從較宏觀的經濟去着眼。
昨日已跟大家談過政府救市措施的影響。但是,是否樓市能夠平穩發展,便足以帶動香港經濟復甦呢?我們不妨從不同角度去探討這個問題。
香港現正面對兩大頭痛問題:一是嚴重的財赤;另一是由經濟疲弱帶來的持續通縮。而這兩大問題又與本地樓市拉上千絲萬縷的關係。現時政府停止賣地、勾地及停售居屋,目的是盡快改善樓市供求失衡的現象,希望透過樓市復甦去帶動經濟增長。措施公布後,樓市氣氛好像一下子好轉過來。但問題是,樓市中長線仍有一定的隱憂。
首先,雖然土地供應已叫停,但樓宇供應過剩的問題並非短期內可以解決,原因是現時市場上仍有六萬多個單位供應,即使地產發展商以優惠促銷,預計極其量每年可以賣出三萬個單位。換言之,市場要消化「供過於求」的問題,最少仍要兩年時間。
此外,大型地產發展商手上的土地儲備足夠未來幾年發展之用,若它們將手上的農地儲備轉為住宅發展用途,則土地供應仍然充足。正因為這個客觀條件,即使政府推出的救市措施能夠對症下藥,相信效果並非短期內可見。
從另一角度看,只要方法得宜,長遠能夠見效應該沒有多大問題。但現在香港最迫在眉睫的是財赤問題。現時已有數據指出,政府停止賣地及停售居屋後,下年度的財赤有機會飆升至800多億元。若預測正確,本港的財政儲備便只夠數年之用。若日後要動用外滙儲備,聯繫滙率壓力自然增加,屆時該負面因素難免會反映在資產價格上,而這個因素正正有機會妨礙樓市復甦的步伐。簡單而言,政府救市措施成效已並非單看該「九招」能否對症下藥,還要跟時間競賽。所以,我們看樓市,並非單看表面的供求,反而要從較宏觀的經濟去着眼。
或者,我們不妨從投資股票的經驗去推斷現時樓市的發展。
假設某隻股票因盈利前景不理想而被沽至非常低殘的價位,而這時候,公司的管理層決心整頓公司業務及結構,目的是希望公司能夠轉虧為盈。通常在這時候,股價受消息刺激而上升。或者,從實際角度而言,公司真的能夠賺錢,股價有實質因素支持向上。問題是萬一外圍因素或本地經濟問題令整體股市下跌,投資者屆時要錢唔要貨,即使公司的基本因素有多好,都會成為沽售對象。從這個例子中,我們能夠體現公司管理層即使能夠對症下藥,有時候股價也敵不過整體欠佳的投資氣氛。所以,樓市去向仍要面對財赤及聯滙穩定與否所帶來的隱憂。姑勿論如何,政府今次「九招」救市,總算是積極面對問題的做法。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