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伯在上星期三宣布採取穩定樓市措施時說,由於房地產價下跌六成半,導致過去四年香港通縮比率達百分之十三,持續通縮阻礙香港經濟復甦,因此港府決採取果斷措施,盡快恢復市民對樓市信心。
筆者對董伯的說法有懷疑,於是請教一些經濟學者,他們的意見幾乎是一致的:第一、香港通縮已持續四十八個月,通縮比率斷然不止百分之十三,而且即使不把樓價下跌六成半算在內,從市面一般商品的價格來看,也遠超百分十三這個比率。第二、樓市下跌絕非通縮之源,而且如果經濟環境好,投資旺盛,那麼樓市下跌其實正可以提升香港競爭力,改善營商環境。第三、目前放眼全球,除了少數幾個發展中國家稍有通脹壓力之外,絕大多數國家都有通縮的問題,而絕大多數國家並沒有房地產下跌這因素。
董伯營商大半生,身邊應該有不少經濟顧問,按理不該說出這種違反經濟常識的話。難道一個人一旦糊塗起來,就說甚麼都不清楚了?
通縮,儘管已在香港持續四年了,但在全球來說,它卻是一個新議題。因為今年以來,全球「商品」(包括工資)都普遍下跌。在美國和西歐,消費物價儘管仍有百分之一至二的上升,但那是「服務」的價錢上升,而服務價格上漲帶動的通貨膨脹已愈來愈少。
日本的通縮明顯存在,新加坡和台灣也開始有通縮。中國大陸也遭逢有史以來最強勁的通縮壓力。南韓可能是唯一的例外,但今年的通脹率遠低於去年的水平。
造成全球面對通縮壓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全球一體化帶來的產品和服務的激烈競爭,其中尤以中國大陸快速發展,變成全球跨國公司低成本的、製造全球產品的工廠,為世界帶來愈趨下跌的物價。其次,是科技的發展和應用普及,尤其是資訊科技,大大加速了低成本產品向全球流動。服務的競爭更為激烈,香港許多服務行業的後勤部門轉往內地,是其中一例,美國公司將軟體產業外判給印度是更典型例子。
但造成全球通縮的主要推手,則是景氣的低迷。尤其是全球經濟火車頭──美國,因戰後五十年最大的科技泡沫爆破,以及連番企業假帳導致的信心危機,使需求不振,經濟始終未能復甦。而日本經濟也陷入困境,看不到復甦徵兆,歐元區的經濟結構調整也甚為緩慢。因此,美、日、歐這三個最大的經濟體,在景氣低迷的情況下都有通縮壓力。
通縮的根源,是人們對經濟前景缺乏信心。港府挽救樓市措施即使略見成效,也未必能解決持續通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