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財政部部長項懷誠說,香港的財政赤字是在特殊國際背景下形成的,並非機制有問題,雖然本港財赤已超過歐洲馬城條約3%的警戒線,但亞洲應有自己的警戒標準。
項懷誠昨日出席香港總商會午餐會時稱:「香港的赤字約佔GDP的5%至6%,去年大概約708億元,今年約600億,趨勢放緩,香港的財赤是在特殊國際背景下形成的,是不能避免的,不是香港的制度有問題,也不是香港人不努力。」
他續稱,歐洲馬城條約定下財赤的標準,不應超過GDP的3%,但對亞洲國家未必適用。他更半開玩笑地說:「亞洲的馬約還未出來,我們下一次應在馬鞍山開會。」
對於中國的財赤,98年接替劉仲藜出任財政部長的項懷誠稱,劉交給他的財赤是460億元(人民幣,下同),「十五大」的目標是每年減少財赤100億元,至03年恢復收支平衡,但他今年的預算赤字是3098億元,主因是為應付亞洲金融風暴,98年起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大發國債投入基礎設施,令赤字上升。
他並稱現時赤字只佔GDP2.71%,未達警戒線,但是在一屆政府內,由0.8%升至現水平,也不能掉以輕心。
被問及人民幣是否有升值壓力時,項懷誠回應:「這個話題千萬不要報道,太敏感了,我自我感覺有壓力,因為美國人老是在琢磨它。」
項懷誠晚上出席世界會計師大會開幕禮時稱,現時未決定今年會否發行美元國債,但是否發行美元國債,與搞活亞洲債市及令香港作為亞洲債市中心沒有關係,被問及是否國家有2000億美元外滙儲備,令舉外幣債的需求減少,他不同意這說法。
被問及是否擔心再出現亞洲金融風暴,他只稱:「一切都在發展之中,不可能有甚麼擔心不擔心的。」他否認中國財金當局因為此原因而提高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的門檻,也不評論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的「北水南調」何時可以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