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倪清江報道】香港大學醫學院一項首創治療研究發現,因乙型肝炎惡化而換肝的病人,其後只需服用每年費用約一萬元的藥物「拉米呋定」(Lamivudine),即毋須像以往的病人同時兼服另一種昂貴藥物,而研究證實九成半服用「拉米呋定」的病人沒有再感染乙型肝炎,政府用於每名病人身上的藥物開支因而可省一百萬元。
香港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講座教授范上達昨在記者會上指出,本港每年約有一千五百宗肝癌新症,其中八成是由乙型肝炎惡化所致,這類病人在換肝後,往往於首年需同時服用「拉米呋定」及另一種抽取自人體抗體的藥物「HBIG」(HepatitisBImmuneGlobulin,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否則乙型肝炎一定再復發。
由九六年起至今,有一百五十六名因乙型肝炎惡化到瑪麗醫院換肝的病人,參加范上達的研究,他們只服用「拉米呋定」,結果只有七人出現副作用需服食另一藥物治療外,其餘均與那些服食兩種藥物的病人一樣,體內的乙型肝炎病毒得以清除或產生乙型肝炎抗體。
范教授強調,那類病人雖然依舊需要終身服用每粒二十八元的「拉米呋定」,但每人每年的費用僅一萬多元;相反「HBIG」雖一般只服一年,但費用卻高達每人一百萬元,所以他說:「呢一百五十六個病人已為政府慳咗一億五千六百萬!」
此外,隨着手術技術改善,范教授稱,現時每宗換肝成本僅八十萬元,較六年前下降近四成,預料政府來年將削減給予醫院換肝的撥款。他指出,每年約有九十名肝病病人需要換肝,但以瑪麗至今所做的五十三宗換肝個案為例,肝臟捐贈半數來自病人親友,其餘來自腦幹死亡的死者,他認為這顯示港人捐贈器官的情況並不理想。